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8月26 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智主持召开我市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座谈会,9 位专家学者为弘扬荆州历史文化献计献策。现整理摘录专家学者部分发言予以刊发。(按发言顺序排序)
浦士培
中国古都文化学会顾问、荆州地方史志专家,原江陵县史志办主任
市委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倾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荆楚文化,把软实力变成生产力、硬实力,我感到很受鼓舞和振奋。
在荆州范围内,曾有帝王11次在这里建都。荆州的都城史,建都跨度从公元前9 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0 世纪,跨越了将近20 个世纪,比六大古都的南京、杭州、开封时间都长得多,其中,最大最辉煌的建树是楚国。
楚国经过400 多年努力,把荆州、江陵、纪南城,在公元前3 世纪建成了世界第一大国,纪南城也就相应地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的首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文化。应该说,楚都文化是荆州历史文化的辉煌篇章。
在荆州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时,对荆州古城的定位我们要慎重,要明确是将荆州古城打造成三国文化城,还是打造成楚都文化城,这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荆州辉煌的历史文化背景,再对荆州城准确定位。
荆州古城实际上是中国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原汁原味的府城、都城,在全国古都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建议荆州要成立荆州古都学会,加强对荆州古都的研究。
陈礼荣
荆州日报传媒集团主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今年6 月间,湖北省公布了最美地名评选结果,这是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一次成果性展示。在荆州,除江陵、公安这种政区名之外,还有个叫“侴(音chǒu)潭”的上榜。
据宋朝学者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当时,侴潭市和沙头市(现沙市区)能相提并论。但到今天,侴潭却成了沙市区观音垱镇黄陵村下面的一个居民点。是什么原因促使侴潭从一个大的货物集散地“市”,变成了小的居民点呢?我发现,正是由于水道的变迁,偏离了侴潭,窒息了它的经济命脉。
可以说,在唐宋之前,荆州尽得水之红利,水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而荆楚大地早在先秦时期,便促成楚国由一个小国成为一个南方大国,充分证实了丰富水资源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宝贵价值。
现在,我们要深入研究荆州的水文化,明晰是由水孕育、滋养、营造了荆州;讲荆州的水文化,既要讲水害,也要讲水利,更要讲水将给子孙后代带来的福祇.我们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古往今来水给荆州带来的利益,充分唤醒人们珍爱水资源的文化自觉:爱水、亲水、保护好水,真正把水作为一种珍贵的社会财富来珍惜、来保护。
总之,水在历史上为荆州做出过突出贡献。我们如果能将荆州的水文化说深、说透、说好,那么就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在开发水利、杜绝水患方面树立起浸润着时代精神的新的发展观,进而将荆州建设成真正能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水乡园林城。
张俊
原市住建委干部,荆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
恢复荆州古城风貌,既是传承古城历史文化,又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从恢复历史建筑的角度看:首先要明确荆州古城的性质,主要文化特征是什么?市政府应组织专家开展科学论证,明确荆州古城的风貌恢复方向,到底是按楚城、三国城还是明清军镇进行复建。
其二,要从史记和典籍中摸清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古城风貌构建的建设方案,并将其项目化。景点是以历史建筑形态来承载的,我们要重视这些以建筑形式存在于史料中的东西。
其三,制定项目复建实施规划,恢复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委托市规划院做项目复建技术规划,确定用地、拆迁等指标,指导建设。建设要短期内见成效,规划不能大而空。
其四,围绕项目实施古城人口疏散,以项目推动人口外迁,只有结合古建筑、古历史文化资源景点的恢复来谈人口疏散和房屋拆迁,来改变用地性质,疏散规划才能落在实处。
其五,要集合可行的扶持政策。可学习扬州、山西、福建等地的成熟经验,研究怎样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名城改造,善于运用资源,用现代城市营运、经济杠杆等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广泛积极参与。
其六,古城风貌要以景点为支撑,景点建设就是拆迁建设,要由一个部门或公司牵头来实施,纳入计划,逐年实施。
总之要把古城历史里壮观的东西研究透,形成具体建设项目方案,辅之以积极的扶持政策,逐一实施,这样才能加快古城风貌的恢复。
孟修祥
长江大学教授、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就越发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荆州更应该具有文化自信。荆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现在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正与时代相契合,荆州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有一种合规律合目的的文化思考与践行。
这么多年来,我们有良好的建设,也有破坏性的建设,两者同时存在。怎么建设?我觉得应该注重文化项目的差异性。所谓差异性,也就是独特性,还要注意文化项目之间的相融性,相异相融,“和实生物”,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以园博园为例,我们应该汲取前几届各地办园的经验与教训,以“我”为主,作整体构思规划,围绕荆楚文化主题构建荆州特色园博园,使之成为纪南文旅区的一个与其它项目和谐相融的亮点。另外,构成有机整体,还得靠文化产业来带动,文化产业有了生命力,可以与荆州工业呼应起来。
我提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文物保护性建设利用。除了大的如纪南古城、荆州古城,还有小的如息壤、宋玉宅、樊姬墓等,都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性建设利用工作,使之成为荆州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第二是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旅游产业。荆州这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守着这么一块宝贝,怎么做?要和产业搭配起来,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还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加强宣传力度。
徐文武
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作为从事楚文化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在做好楚文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也承担着为荆州市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创意策划以及人才培训的大量任务。
最近几年我有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文化产业在大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另一个变化是有些企业自主转型,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商,认识到文化旅游产业将是荆州未来的引爆点后,注册了文化传播公司、文化创意公司,两手抓,随时准备发展。大量资金涌入这个产业,这是好事,但我也担心,这种盲目的涌入,可能会对文化造成破坏。
目前,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存在着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内驱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对楚文化的内涵一知半解,对于楚文化创意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制约荆州文化产业发展一个很大的瓶颈。
我建议,荆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与长江大学密切合作,在楚文化知识培训和楚文化创意培训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制订楚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关于楚文化知识的培训、关于文化创意的培训,使本土有志于从事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人员,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可以从外面请一些专家进来,传播先进理念,为促进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知识与智力支撑。
许连军
长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
第一个,荆州文献的编撰问题。我到荆州后参加过很多荆楚文化讨论,感觉这其中还有很多模糊和混乱不清的问题,我建议要比较全面、扎实、正确的搞好荆楚文化研究,为荆州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文献基础,有必要的话可以借助长江大学文学院荆楚文学与文化文献检索中心,编撰荆楚文化文献大型丛书,长江大学文学院愿意为荆州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个,就是关于荆楚文化精神的建设与传承问题。我是一个荆州新市民,我感觉,荆州在打造城市文化精神方面还不够。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让人信服的话概况荆楚文化精神?我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精确、恰当概括,同时,要将荆楚积淀下来的文化,与当代精神文化结合,荆楚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这是个课题。荆楚文化是一个大话题,荆州有三国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关于荆楚文化,我们可以广泛宣传引导,让更多市民参与研究。
第三个建议,荆州的城市设计与建设。建筑既要有文化元素、本地的特色元素,也应该留有文化空间,可以考虑兴建大型文化场所,比如文化中心等,使得文化有展示空间。
第四是市民教育问题。政府应该介入市民教育,从娃娃抓起,做好荆楚文化宣传,通过孩子来影响父母、教育父母,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长江大学文学院愿意编撰相关读本并承担荆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谢葵
市社科联副主席
今天是社科界的盛会,参会专家学者很多都是我们社科联的学术委员。我谈几点浅见供参考。
一是要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出版《荆州地方文献丛书》。
二是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对外宣传要严谨,解说不能戏说。不宜提《三国演义》多少回写到荆州,作者罗贯中对荆州、南郡、江陵概念是混乱的,经常有重复交叉。不宜提关羽是荆州的“首任市长”,关羽之前已经历过无数的地方行政长官,如州牧、刺史、郡守。公安门、三管笔与“三袁”无关,嘉靖十一年(1532)《荆州府志》已载有公安门,而“三袁”长兄袁宗道1560 年才出生,“三管笔”是文庙附属建筑。也不宜炒作“细腰”,不宜渲染楚文化中的“霸气”。要注重细节,“青杨巷”不是“青阳巷”,“皇经堂”不是“黄金堂”,“橘颂街”不是“菊颂街”。
三是要科学规划,完善机制。规划要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要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保护旅游开发机制;恢复举办楚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建设成语园、荆楚岁时记主题公园等。通过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使隐形文化显性化,让地下的“走”上来、书本里的“走”出来,使之可读、可视、可感。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鼓励文艺团体和社会组织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充分发挥文保设施的文化服务功能。
李征宇
长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编撰荆州文献集成。
这是建设“文化三市”的需要。发挥长江大学文学院的专业优势,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编撰《荆州诗词集成》、《荆州楹联集成》和《荆州书法集成》,为创建“文化三市”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使“文化三市”能够立得住、有根基、说得通,为“十个一”工程和“六进”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我们已经搭建好了班子,开始编撰“文化三书”。
我也在思考,我们专业怎么为创建“文化三市”做贡献?我利用在学术界的资源,专程到南京拜访中华诗词协会的资深顾问、南京师范大学的钟振振教授,他提出很多建议,比如弄清楚荆州有多少首诗、多少首词,多少楹联,多少书法作品,多少书法家在荆州。他也表示能够为荆州提供资源。
其次,这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为说好荆州故事,传承荆楚精神提供详实准确的文献基础。
再次,这是提高市民素养,巩固五城同创成果的需要。通过简明读本,使荆州市民内心认同荆楚文化,自觉传承荆楚精神,成为荆州新风范。
第二,通过扎实推进古城申报5A 景区,以古城为抓手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整合各部门力量,推进古城疏散工作。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充分发挥古城相对封闭、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慢城”,吸引现代年轻人,丰富游客结构。
第三,利用互联网媒介,将荆楚文化资源通过多样形式呈现出来,使相对遥远的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梁跃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画家
我从视觉艺术角度来谈一谈。
曾经,荆州市美术创作水平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可如今,我们美术事业的发展相对省内其他同级城市处于滞后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是发展的格局和定位。荆州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题材众多,这是我们创作的重要源泉,希望荆州能加大美术创作投入与支持力度,提高专业人员创作水平。
第二是楚文化弘扬问题,其实也就是精品问题。出精品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我们美协要组成一定规模的创作团队,围绕楚文化历史题材、当代题材等做好创作。
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很多艺术形式、艺术语言都可以反映荆楚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形式的多元存在,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弘扬,还是城市气质的体现。荆州要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提高文明程度、层次,体现荆州的文化容纳度。
记载城市文明发展的古迹、文字、文献等,最终都要回归到直接感染大众的视觉传达、视觉形象上来。这不仅仅是建筑,还包括大到公共设施的文化设计、城市规划的理念构想,小到导游、服务员的服装、颜色搭配,纪念品的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
城市建筑要能为城市增色,形成有机整体。我们要从客观的、正能量的、学术的角度来评判城市建设。希望美协能够参与到城市建设的评价、设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