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87年的荆州市诗词学会,至今已有30年历史了。30年间,荆州市诗词学会走过了艰辛历程,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我市正加速推进“文化三市”创建工作,为荆州市诗词学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记者采访了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张卫平。
辉煌历史收获丰硕成果
1987年10月,经当时沙市市一批退休老干部的精心策划、紧张筹备,晚睛诗词社正式成立,在荆州树起了第一面诗词大旗。1994年,地市合并,成立荆沙市,晚晴诗社遂更名为荆沙市诗词学会。1996年,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学会更名为荆州市诗词学会。2016年6月,荆州市诗词学会与荆州市楹联学会合并,并召开了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30年风雨兼程,30年辉煌足迹。张卫平介绍,30年来,荆州市诗词学会会员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至今拥有会员480余人,省诗词学会会员近200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百人。到2016年底,全市8个县、市、区都建有诗词学会,其中荆州区、洪湖市、松滋市、监利县和大同湖农场被授于“中华诗词之乡”的光荣称号。
多年来,全市诗词爱好者,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涌现了一批如王崇庆、乐本金、廖国华、曹克定等在全国诗坛上有影响的诗人,中青诗人如胡跃飞、罗衷美、王学美等也在全国全省诗坛上崭露头角。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80余位诗人和诗词爱好者出版个人诗集200多部。”张卫平告诉记者,全市很多诗词爱好者还利用中华诗词论坛等网络平台,广泛开展诗词创作交流,为丰富全市的诗词创作,扩大荆州诗人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会还狠抓诗词楹联文化的宣传普及,夯实推动普及中华诗词文化的基础,在抓好诗词“六进”(即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景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学校和单位在普及诗词文化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创作精品服务社会活动
除了让诗人走出荆州,让诗词唱响全国,荆州市诗词学会还把握时代脉搏,配合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活动。
据了解,荆州市诗词学会每年都会举办端午诗会,赛龙舟,纪念屈原,充分利用楚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爱国、爱家乡的诗词创作活动。在大型节假日及纪念日,学会还开展了诗歌朗诵会,受到了广大诗友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此外,荆州市诗词学会积极配合市政协工作,编纂出版了《太岳吟颂》专集,填补了一项空白,向张居正诞辰490周年献上一了份厚礼。同时,为助力政府开展五城同创工作,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学会还举办助残日等活动,组织诗词创作,并在《荆州诗联》开辟专栏,刊登诗词作品。
一本诗刊,既是一个学会的脸面,更是广大诗友交流的重要平台。据悉,30年来,学会共出期刊55期,发表诗词作品约10万多首,作者来自全国各地。
“荆州市诗词学会不仅坚持办好会刊外,还不定期编辑出版了许多专题诗集。”张卫平介绍,2011年,为庆贺学会成立25周年,学会编辑出版了《荆风楚韵》纪念专辑,收录了260名会员770件作品;同年五月,为庆贺学会老会长唐逢庚同志70寿辰,编辑了《霞彩满天》酬唱集,收录了148位诗友206首诗词作品;2014年10月,历时2年有余,在全国各地征集了1000多首诗词作品,从179位作者中选出了872首诗词作品,汇编成集,取名《荆州揽胜》。
除了编辑各种不同类型的诗集外,学会还出版了老诗人刘怀德同志所著的《风雨轩诗文集》,以及《诗论》《江渎宫诗词研讨》3部诗评专著。
诗教搭台助力创建三市
多年来,荆州市诗词学会不定期组织广大诗友开展采风活动,到学校、进工厂,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不仅开阔了诗友眼界,增多了诗友之间的联系,也为其提供了诸多创作素材,深受会员们的喜爱。
同时,在学会成立初期,学会就积极利用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这个平台,开展诗教活动,培养出来的很多学员已成为荆州诗坛的一支生力军。近几年来,学会将诗教工作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授课由不定期改为定期,每年在市图书馆办班二期,先后由王代清、朱贤成、万良运、胡光武、王祟庆、胡忠汉、吴绪松等同志在辅导班担任授课老师,共计有2000多人次参加听课。诗教课堂的开班,为诗友们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倍受众多诗友欢迎和称赞。
30年的风雨,30年的跋涉,30年的奋斗,30的年辉煌。回顾荆州诗词学会发展史,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创建诗词之市、楹联之市和书法之市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目前,中华诗词己经从复苏走向复兴,更从复兴走向繁荣。迎来了百年发展的新机遇。我们作为荆州市复兴中华诗词的主要力量和专业队伍,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张卫平说,他们定当振奋精神,不遗余力的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为创建“文化三市”工作增光添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纪念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创建30周年的美好时刻,我们有理由坚信,荆州诗坛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