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卸任财新传媒总编辑 王烁接任

2018-01-09 17:07  

2018年新年的第一天,第786期《财新周刊》出街,胡舒立的名字悄悄从杂志版权页的名单里消失。

“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从传媒出版物的采编名单中消失,这在过去32年里还是第一次发生。2018年1月1日当天,财新内部邮件公布了人事调整通知。胡舒立卸任财新传媒总编辑、《财新周刊》总编辑,接任者是王烁。

但这不意味着“最危险的女人”将就此退休,卸任总编辑后,胡舒立将继续担任CEO及社长之职,负责财新的业务转型、战略发展和重大决策。只不过,属于“总编辑胡舒立”的时代已经结束,CEO胡舒立有了新的事业重心。

1953年出生的胡舒立,今年已经65岁。在过去30多年中国的传媒语境里,胡舒立,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符号——她因洞察言论自由的边界而成名,又以其传媒精英的形象和能力鹤立鸡群。

有心的读者往往好奇她所率领的团队所创造的各种奇迹,比如在国家通讯社发布某高官被查后仅29分钟,她所在的媒体就能发表了一份内容详尽,细节充沛的长篇调查报道。又比如她所在的媒体经常触碰各种看似相当危险的禁忌,但却总能在与监管者的博弈中保持安全。

这种能力,即源自其无可复制的经历,也与她本人强大的性格和能力息息相关。从1985年在《工人日报》期间与时任厦门副市长建立良好关系,到1992年在《中国工商时报》时对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那群年轻人的连续报道。早年建立的强大的关系不仅为她提供了信息,也培养出她异于常人的,对边界的摸索能力。

这些传奇的经历让人好奇,来自不同地方的传闻也将胡舒立描绘的神乎其神。这包括猜测她背后的人物,她的婚姻,以及她与各路商业巨子的交集。

曾经有外媒对胡舒立的身世和成长感到好奇,但这个兼具传媒世家与红色血液的女人却坚持认为,人们高估了她和权力的接近程度。“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她说,“我是一名记者,他们也把我当作记者对待。”胡舒立的丈夫苗棣,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他们相识于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期间,在1982年结婚。

短发、小身材、健谈、好斗,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媒体人之一,胡舒立的在这个国家最顶尖人群中的轮廓独一无二。她被称作一个无可救药的扒粪者,在30多年的传媒履历中,她曾因1989年同情学生而被中止记者职务,但也和一些最高权力的人物结成了可以直呼其given name的亲密关系。

今天来看,她的经历无可复制,其中虽然有家族天赐的敏锐性格,但更多是游走在边界之上的能力和决心。

今天尽管已65岁,胡舒立依然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声音洪亮,着装精致,并时常身处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新闻一线。在卸任前,她还主导完成了财新传媒的重大商业转型:全面收费,推出498元/年的收费产品“财新通”。她定下了财新未来的方向,然后在花甲之年,将意义深刻的总编辑职位,传给了王烁。

从1998年加入创办《财经》,王烁与胡舒立共事了20年。在《财经》期间,他曾担任执行主编,主导过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道,如《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2009年,作为胡舒立团队的骨干一起创立了现在的财新。

而与胡舒立相比,王烁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的聪明天赋从他日常更新的文章里可窥一二。但在胡舒立的光芒之下,王烁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符号。

纽约客的报道《禁区》里曾写到过王烁。胡舒立决定给自己的高层编辑们换一身新衣服,她召来了一个裁缝——

“这里看上去太宽松了吧?”37岁的执行主编王烁正在试一套精致的灰色条纹上衣时,胡舒立拉着衣服的腋下说。被老板戳着自己身体的王烁展现出茫然忍耐的表情,这种表情我在被放进浴缸的狗身上看到过好几次。

“已经很紧了。”王烁提出抗议。

“他已经感觉很紧了。”裁缝说。

“继续!”胡舒立说,“想想电影里的007。就要那样!”

后来,胡舒立将王烁打造成了仅次于她自己的财新KOL,为了成为更合格的接班人,王烁陆续获得“全球青年领袖”、“杰出机构新闻贡献奖大奖”、“耶鲁世界学者”,还在财新网开设了付费课程《王烁学习报告》。在朋友圈,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晒娃狂魔,也喜欢发表观点,分享经验,还经常毫不客气地对炒袭财新报道的同行们指名道姓破口大骂。

而胡舒立,几乎不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公开发表评论。她有着与王烁完全不同的影响力。

在一部分人眼中,王烁是个体面的赢家,他每年列的阅读书单也深受追捧,但书单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小说。哲学系出身的王烁,始终无法突破工具理性。作为领导,他的工具理性让他与同事和下属相处时有些不近人情。

现阶段的财新,除了经营层面的选择,人心又一次异常重要。

作为CEO的胡舒立,今后将负责财新的业务转型、战略发展和重大决策,这个重大的决策显然是指全面付费的探索,这是她新的重心。

是的,有质量的新闻报道不应该是廉价的,财新的政治经济报道的风向与细节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网友戏称,财新的报道应该按知识点收费:看一个正部级的知识点50,副国级100,正国级200。

但是,这是在中国,培育一个付费市场异常艰辛。尽管在外界看来财新的定位很明确:“社会精英与财富阶层看的杂志”,甚至可以说,财新就是写给几万人看的: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高层们。但媒体不会放弃更广泛的影响力,至于付费之路具体怎么走,或许连胡舒立也没有想好,产品的设计决策层仍在探索,思路也在反复,比如要不要追求用户量,要不要单篇付费。

今天的财新也在调整自己的产品形态,最近的更新已经允许客户单篇付费阅读。他们依然坚持着高质量内容应有姿态,但也开始学习如何更好的适应用户,毕竟《纽约时报》也有按月付费,《经济学人》也在变得有趣。

从财经时代的银广厦骗局、SARS、谁的鲁能,到财新时代的周永康红与黑、谷俊山、奢侈动车、安邦……不用怀疑的是,短期内的财新,仍然是“胡舒立”标签的财新。

在胡舒立光芒之下成长的王烁,能成为财新的新领袖吗?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801/3c1cb14a4f4e1dbf6959c703fe28a7d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