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许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写下了上面的话。人民领袖念兹在兹的,依然是那些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小事”。
“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你那里的游客在村里住宿吗”……历年全国两会参加审议和讨论,每一次嘘寒问暖都是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最美注解。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习近平两会上关心过问的10件‘小事’”系列特稿,在展现地方可喜变化和老百姓获得感同时,重温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
白裤瑶群众摆起长桌宴庆祝搬进新居
“总书记听得仔细、记得认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关注和关爱,让我们备受鼓舞。”3年过去了,广西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依然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关切询问时的场景。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何辛幸汇报了当地搞好精准扶贫、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等工作情况。汇报过程中,总书记插话询问:“农民搬迁后,原来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怎么处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了吧?”
“总书记的这份关切鼓舞着我们老区人民。”何辛幸表示,2015年以来,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河池市搬迁居住在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12万人,帮助老百姓搬出了“穷窝”,暖了老百姓的心窝。
2月6日,河池市南丹县一排排崭新的乡村别墅之间,数百名白裤瑶同胞摆起长桌宴,敲铜鼓、打陀螺、舞狮子,用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自己搬出深山,挪出穷窝。
“太兴奋睡不着”的黎荣兵起了个大早,一边给自己的新房贴春联,一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的新家。这栋位于八圩瑶寨安置点的天地楼,总共两层半、6个房间、158平方米。“真敞亮!这房子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37岁的黎荣兵激动地说。
白裤瑶群众唱起迎客歌欢迎朋友前来
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白裤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白裤瑶族人一直聚居在黔桂交界处的深山中,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生活极为困苦。
黎荣兵以前就住在不通路的八圩瑶族乡利乐村,平时到乡里赶集,他得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夫妻俩、父母以及5个小孩,一家九口住在只有50平方米的泥房里。这么小的房子怎么住9个人?
“刚开始就挤一挤,后来小孩多了,我和老婆就在屋外边搭个棚住,小孩和老人住屋里。”黎荣兵回忆说。去年,扶贫干部到村里动员大家搬出深山,思忖再三,黎荣兵答应了。
按120元/㎡的标准,他缴纳18000多元就住进了八圩瑶寨安置点158平方米的房子。“现在不用挤了,子女上学也近了,而且基本不花钱。”一说起新家的好,黎荣兵就笑得合不拢嘴。
在当天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旅游开发集中搬迁入住仪式上,黎荣兵代表八圩瑶寨、八圩社区和里湖王尚3个移民安置点的1.35万名贫困同胞发言:“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才能住上新房,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航拍南丹白裤瑶易地扶贫安置点
“十三五”期间,河池市计划搬迁4.28万户18.73万人,占广西全区搬迁总数的四分之一,搬迁规模为广西最大。任务最重,但老区干部群众信心十足。
“我们将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民生保障提升同步推进,结合搬迁对象实际情况制定精准脱贫措施,让搬迁户有稳定收入。”河池市副市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凤云表示。
如今,安置点附近的工业园区已经引进了多家加工厂,世代以土地为生的白裤瑶人当上了工人;将上万亩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老宅基地土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大家成了“职业农民”、能获得分红。
更让大家伙儿兴奋的是,当地正着力把这3处安置点打造成为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帮助搬出深山的白裤瑶人发展民宿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时下,河池市深度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正向着搬离穷窝、斩断穷根、持续发展、共圆小康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