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不少地区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城市已提前入春。很多民众开始迫不及待脱下冬装,拥抱春天。不过,在专家看来,现在“春捂”依然有必要。
近日,上海气温回升,市民带着孩子在静安雕塑公园享受春意。 殷立勤 摄
全国大部持续升温 多地提前迎“春姑娘”
近日,全国大部持续升温,尤以北方最为明显,南方升温则相对温和。
来自中央气象台13日的预报显示,未来10天,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中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偏高3~4℃。
不过这期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其中14日至16日,受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地区将先后出现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降温,局部地区降温10℃以上。
此外,预报显示,3月23日到4月1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
气温升高,不少地区都提前迎来了“春姑娘”。
例如,截至3月11日,重庆大部已正式入春,其中,武隆、秀山等18区县入春时间较常年提前了5-15天。而南昌地区也于2月27日入春,比历史同期3月6日提前一周。
近日,上海气温回升,市民带着孩子在静安雕塑公园享受春意。 殷立勤 摄
气温回暖,衣服能着急脱吗?
天气转暖,不少网友都表示“终于可以开心地脱下秋裤了”。不过在专家看来,衣服还不能着急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尹东辉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但“春捂”不是绝对的“捂”,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温度、湿度等调整自己的穿着。
他分析称,鼻腔粘膜和皮肤是人体的两道防御屏障,春季乍暖还寒的时候,温差变化大,人还在冬天的状态里,突然减掉过多衣服,两道屏障没有保护好,很容易外感风寒。
“一老一小、体虚的人以及经期女性都要注意做好‘春捂’。另外,人在洗澡和运动之后也要注意保暖,不要因为当时不觉得冷就穿着过少,这样也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尹东辉强调。
专家认为,“春捂”也不能过度。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过度保护也会导致身体经受不了外界的风寒,抵抗力下降。此外,如果体内的热不能散发,同样会导致感冒、呼吸道感染等。
资料图:民众穿薄羽绒服出行。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春捂”到底有啥标准?
那么“春捂”是否有科学的标准?日前,中国天气网就给出了建议。
根据建议,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而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此外,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因此“捂”的最佳时机,是预报冷空气到来前的24到48小时。
医学发现,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体弱的孩子与老人也得再捂7天左右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
3月12日,徐州民众纷纷相约龟山景区探梅园,前来踏青赏梅,感受春天的气息。 海辉 摄
春季还有哪些健康注意事项?
除了根据温度变化调整衣物,在专家看来,春季的饮食作息也有不少注意事项。
尹东辉介绍,中医理论中,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对应的是五脏中的肝脏,这个季节要特别注重肝脏的调养。
他强调,中医的肝生理不同于西医肝的器官功能,肝藏血、主疏泄,肝与情绪(七情)调节有重要关系。包括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都与情绪相关。
在气候和生活习惯叠加的影响下,有一些病人会因季节过渡不当,在惊蛰前后两周左右出现血压波动、情绪波动、睡眠波动、皮肤瘙痒、两目干涩等症状。
另外,春季也是传染性肝炎的多发、高发季节。因此,患有肝炎、甲状腺疾病等与肝相关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
在饮食起居方面,尹东辉建议民众要多补充水分,饮食摄入均衡,适当摄入动物蛋白,同时要注意结合春季补充各种蔬菜,特别是芽菜以及含维生素A多的蔬菜。
在作息方面,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适当运动,游泳、健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室内要多开窗通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
另外,他强调,春天还要保证充足、安稳的睡眠。很多人有早醒、多梦、入睡困难、睡眠轻浅等问题,这些同样都是失眠。枣仁、刺五加、五味子、枸杞等药食同源的食物泡水,对于安神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