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高校教授边教书边创业 经营企业16年成千万富翁

2018-05-15 10:35   楚天都市报  

“没有学校这个平台,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所以,为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这次我们决定捐出200万元,用于扶持学校新能源学科和食品科学的研究。”5月9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许明标在该校举行的创业创新沙龙上做出上述表述。

在长江大学,许明标、王昌军教授团队有口皆碑,堪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典范。两人在教书育人之余,潜心科学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16年前抱团创办企业,从2013年开始至今,企业年产值年年突破亿元。

教学:打飞的给本科生上课

许教授、王教授尽管是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走在长江大学校园里,熟悉的师生见面,还是习惯以教授相称两人。许明标是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王昌军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教书育人,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王昌军说。

虽然科研占据了许明标、王昌军很多时间,但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他们从不松懈,从不因为科研任务的繁重而找托词。“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是做人的信条。”一次,在参加一个重要项目的论证会后,为赶来学校上课,许明标从重庆赶最早的飞机回学校,“风尘仆仆,却心里踏实。”他说。

石油工程学院位于该校武汉校区,这个学期,许明标的两门本科生的课分别排在周二和周四。为了去给本科生上课,许明标会每个周一晚上,自己开车从荆州赶到武汉校区,一直到周四的课程结束后再回到荆州。

除了给本科生代课,许明标现在还带着13个硕士研究生,2个博士研究生和1个博士后。王昌军目前也带着十几名硕士研究生。

谈起两人下海创业,王昌军记得是在2002年,两人同时调入长江大学。因为对油田应用化学研究的共同爱好,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公司来对油田气田开采探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突破。

10多年来,这个团队,坚持在石油工程和油田应用化学领域不懈探索,先后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横纵向科研项目100多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70多项,获得授权的专利21项。系列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系列研究成果在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转化后,公司产值由最初的几百万元跃至2013年突破亿元大关,税收从2010年的150万元增长到现在每年1000多万元。

工作:头天到迪拜次日就回国

从古城荆州出发,从一马平川的坦途到蜿蜒崎岖的山路,目标——重庆涪陵焦石坝。“这条路我们太熟了,7个年头,每年不知要跑多少趟。”许明标说,中国首个实现商业化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就藏身在这里的青山黑石之间。

2011年,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在钻探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时,当时引进了国外公司的油基钻井液技术,由于从未使用过油基钻井液作业,问题接踵而至,伴随着井下复杂,通井困难,下套管困难,费用居高临下......

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在全国遍寻“良方”,通过大规模调研后发现,原来油基钻井液技术就在身边,就在长江大学,就在许明标、王昌军团队。

接到任务后,团队成员起早贪黑频繁试验,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的科技攻关,中石化第一口完全采用国内技术页岩气水平井油基钻井液作业并获得成功,而且钻井液费用仅为国外钻井液体系的60%。2012年7月9日,经测试,固井作业试验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陆地钻井人的传统认识,破解了几十年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

许明标提起一段往事,让人们对他俩的工作敬业精神有了进一步了解。2012年6月16日,他们应邀去迪拜参加一个评标,到达当天,他们直接开始了紧张的评标资料审查工作,一直工作到晚上。第二天晚上,他们告诉组织招投标工作的领导,准备启程回国。“风尘仆仆,也没有好好休息就要回国了?”领导十分惊讶地问。“国内事情还很多,这边剩下的事情可以在国内处理,确实没有时间好好观光、好好休息了。”从迪拜直飞北京,一下飞机立即转机重庆,然后直奔礁石页岩气现场。

迄今为止,油基钻井液及固井技术已成功应用253口井,为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降低成本6.6亿元。

目前,在油基钻井液技术方面,许明标、王昌军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系列国产化材料,为国内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805/697721fb4a008607cb4cedec035c9e7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