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陆家嘴论坛”于6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在会上“点题”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并形象地将其形容为“治未病”,强调要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
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郭树清用“大白话”给投资者补了一课,同时也为金融顽疾开出了药方。
收益率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非法集资套路众多,也让消费者权益屡屡受到威胁。郭树清提及非法集资风险时强调,要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成长为金融治乱象的生力军。“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他还提示,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
这并非郭树清第一次在重要公开场合提示普通投资者关注金融欺诈等违法活动相关风险。今年两会期间,他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就提示:“一定要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大众对金融风险识别意识,防范金融欺诈。如果听说保本高收益,这就要去报案!保本就不可能有高收益,这是欺诈。”
对金融“恶性肿瘤”实施“外科手术”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是一刀切,而应该对症下药。”郭树清说,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工作实践中,对于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团等“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及时实施“外科手术”。
对于情况复杂、牵涉面广的案例,采取徐缓调理的办法,通过“慢撒气”逐步缓释,条件具备时再果断出手。郭树清还表示,对于“金融科技”,英国等国家提出了“监管沙盒子”的概念,而我们采取的实际上类似“监管沙房子”的框架,可能需要逐步调整优化。
以“小震”释压力避免“大震”
郭树清表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问题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面对的矛盾更为复杂,有些风险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
他认为,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处置各类隐患,以经常的“小震”释放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大震”,总体上要用事先的而不是事后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方法,去矫正各种偏离,及早恢复经济金融平衡。
对违法行为处罚太轻不足以形成震慑
郭树清要求着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都要认识到,做假账就是违法犯罪。所有投融资活动都要在阳光下进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媒体网络虚假广告,误导性宣传,欺骗性投资咨询和理财顾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公害。”
“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处罚太轻,不足以形成震慑,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郭树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