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是“毒鸡汤” 名著童书《爱心树》到底该怎么看

2018-07-23 09:54   扬子晚报  

一位网友逛书店,看到店里强烈推荐一本著名儿童绘本《爱心树》,讲的是一个男孩爱上大树,大树也很爱男孩。男孩长大,需要钱就把大树的果子拿去卖,讨老婆就把树砍了造房子……这位网友认为该书给孩子灌输了“毒鸡汤”,误导父母的爱就该无限牺牲奉献。围绕该书的争议随即在网上掀起。

据调查发现,《爱心树》问世50多年,在国外也存在争议,但仍在美国“最畅销儿童读物榜”中名列第14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截至2011年全球销量高达850万册。美国还有以“爱心树”命名的乐队,该乐队的主唱托德·芬克向紫牛新闻介绍了他对该书的看法。

《爱心树》和《爱心树》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

争议《爱心树》

网友:这本儿童绘本是“毒鸡汤”

杭州一位网友“治愈美少女”近日到书店遛弯,看到书店在强烈推荐的儿童绘本《爱心树》。她读了一半觉得越来越不对,并且说“读到结局简直毁三观啊!”

“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的道德判断体系。

“治愈美少女”说,这个儿童绘本的大致内容是小孩小时候爱上了大树,大树也一直很爱小男孩。

小男孩长大了要钱就把大树的果子拿去卖,大树还是很爱他。

再大一点小男孩把树砍了去造房子讨老婆,大树还是很爱他。

最后小男孩老了,大树还挺起腰板来给他坐,“大树很快乐”……

这位网友质疑说,“不管亲情还是爱情,这个绘本都是有问题的吧!这是从小给娃灌毒鸡汤么?要无谓牺牲无谓奉献?不要跟我说爹妈就是这样!这样的爹妈难道不是在溺爱吗!”

偶发帖子成热点,引不少网友共鸣

这个帖子在杭州的一个论坛上发出来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不少媒体也进行了转载。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治愈美少女”,她说,自己的孩子还小,暂时看不懂这类绘本,不过她在书店开始关注这类儿童读物。看到《爱心树》这样的结局,感到很无语。“就算父母也不应该无私奉献啊,父母应该也有自己的空间,保留自己的想法啊。”

没想到,偶然发的帖子竟然成了热点。

不少人质疑《爱心树》的“三观”。有网友表示,“同意毒鸡汤,哪怕父母也不是必须对你倾尽所有的。”“是的,感觉写的不好,应该是彼此回报,结果树死了。”

但也有不同意见,“有些教育是通过反面教材来说明一个道理的,主要看读者是怎样的心态,或者家长用怎样的方式去解读,给孩子传达真理。”“这个本来就是在讲父母的无私奉献,而不是洗脑。给一些人看世界名著都会有人觉得三观不正。”

紫牛调查

这个美国儿童绘本卖了850万册,在国外争议也很多

紫牛新闻调查发现,《爱心树》是从美国引进的儿童读物,原名The Giving Tree,译成《奉献树》可能更为准确。该书发表于1964年,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作曲家、漫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爱心树》是希尔弗斯坦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美国“最畅销儿童读物榜”中名列第14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截至2011年全球销量高达850万册。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最近几年,多家中国出版社将其引进并翻译成中文出版,在京东的一家书店,这本书的评价达到2万多条。

由于该绘本不是常见童话的大圆满结局,即使在国外,对于它的争议也非常多,并且衍生出多种解释。

美国儿童读物出版教母乌苏拉·诺德斯特隆(Ursula Nordstrom)是《爱心树》的编辑,她把这本书的热销归功于美国宗教原因,因为这些人相信大树代表着“无条件的爱”,因此大力宣传这本书。

另一些人相信大树代表的是“大自然”,小男孩则是人性的缩影。这本书的意图是教导孩子们领会环境道德,“它是一则有关人类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负有什么责任的寓言。”

还有人从友谊方面来解读,一位作家相信,男孩和大树的关系是一种友谊,《爱心树》告诉孩子们,“当你们长大了,当你们的生活被现代世界的局限所污染,如果你们不用心维持相互的关系,友谊就会受到伤害。”

最常见的解读还是亲子关系。美国曾经出版过一本研究《爱心树》的论文集,有研究者认为这本书表现的亲子关系是积极的,“关于奉献和母爱,这本书是明智和真实的。”

但也有研究者持负面看法,认为它是“‘我’这一代的幼儿园故事,是自恋症的入门读物,是进行剥削利用的指导手册”,大树和男孩在结尾“都遭到毁灭”。

“快乐”的文字和“悲伤”的插图有反差

还有人认为,这本书的本意或许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一个讽刺性作品。或者作者希尔弗斯坦也是这样认为。希尔弗斯坦出身贫寒,从小就缺乏安全感。他不喜欢给故事加上幸福的结局,经常模棱两可而结束。《爱心树》不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但却是最畅销的作品,这出乎他的意料。

由于《爱心树》引起很多争议,不少人一再要求希尔弗斯坦为这本书辩护,他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它写的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段关系;一个人奉献,另一个人接受,”他经常重复这样的评论。

这还不是希尔弗斯坦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品。1974年,他推出一本儿童读物《人行道的尽头》,这是一本诗集,由于涉及很多毒品、死亡、暴力、神秘、不尊重权威、反叛父母等内容,在美国被很多图书馆列为禁书。

希尔弗斯坦的传记作者罗加克对《爱心树》描绘的自我牺牲也有自己的解读,她认为该书反映出希尔弗斯坦经历的“垮掉的一代”的那段岁月:“他讨厌民谣歌手和其他艺术家那种自我优先的态度,写这本书很像是一个实验。”

《爱心树》出版50周年的时候,旅居美国的以色列女作家露丝·马加丽特在著名杂志《纽约客》上发表文章说,“《爱心树》50岁了,我的记忆不仅是悲伤。”

她说,自己偶然见到《爱心树》50周年纪念版,还是一样的颜色和图画,勾起她的童年记忆。但这种记忆不是愉快的,而是沮丧。

重读这本书,她发现童年的最爱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希尔弗斯坦在结尾加了个“快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插图中垂头坐在树桩上的老人和“快乐”是相反的。最后一句话是“大树很快乐”,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位驼背的老人悲伤地望着远方。

对话爱心树乐队主唱

“我给孩子读这本书,会进行引导”

美国的“爱心树乐队”就是得名于这个绘本。该乐队对环境问题非常关注,主唱托德·芬克(Todd Fink)告诉紫牛新闻:“很多人觉得这本书有些压抑,但它也是一个警醒,讲述了大自然的无尽怜悯。它表现了树木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小男孩一直漠视大树,直到最后一无所有,而且年纪已老,无法回到过去。”

托德·芬克认为,给孩子看《爱心树》的时候,成人可以做一些引导。

“我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进行引导。这本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但一般都涉及人际关系。经过引导,孩子能够很容易看出来这个故事是不平衡的,书中的男孩缺乏感恩、同情和责任。我也认为这本书里更深的含义是感恩,我们一直不停地索取,忘记了奉献、分享和欣赏大自然的礼物。至少在美国,我们无尽地消耗资源,而且还想要更多。满足是一种心理状态,不依赖于物质繁荣程度。人们真正想要的是幸福。”托德说。

一位读者在京东留言评论《爱心树》时说:“内容画面看似简洁,实则内心触动很大,孩子之前看过也听过这个绘本故事,每次都流泪。”托德·芬克对这个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如果孩子读了这本书感到悲伤,那是源自于孩子内心天生的博爱和同情。在教育和道德观的帮助下,人们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恩赐和彼此的责任。”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807/7fb32224c27613c6ece74d17e452e97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