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听漏仪。)
8月9日晚11时许,肖庆、沈坚两位测漏工,坐上黄色微型车出门测漏了。
“要不要再体验体验,现在测漏与6年前大不同”。
午夜,记者随他们出门了。
虽是午夜,天气仍有点热,穿上反光背心,似加穿了一件外衣,汗水从毛孔直往外冒。
测漏工,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俗称城市供水医生。
(交叉测漏。)
听音杆、电筒、撬杠等是他们的“听诊”工具,“听诊”方式与医生用听诊器一样,耳贴听音杆,静心聆听水管里的流水声,可探寻到地下水管漏点大致位置。
白天,居民用水,街头车来车往,噪音大,地下水管“脉搏”微弱,不易判定漏点位置。
当然,测漏师心烦气躁时也是难“听”到漏点。
所以,测漏只能在午夜。
由此,啼笑皆非的事也就发生了,或被当成小偷、捞地沟油的;或因撬井盖吵醒熟睡居民,被臭骂一通……
测漏师不喜欢的季节是冬季,不是怕冷,是寒风吹得听音杆发出的颤音,让他们的耳朵没法听清微弱的流水声。
(扫面管线。)
6年前,肖庆、沈坚等人午夜测漏,多是接到居民投诉后,围绕居民投诉的片区管网沿线普查,仅凭听音杆“听诊”,有时忙上一晚,未必能探找到漏点。
而今,沈坚用上了听漏仪器,它可将地下水管流水声放大数倍。
肖庆掏出手机,点击分区计量APP后,叮嘱沈坚等,重点普查廖子河至北京西路凯乐剧院沿线水管。
分区计量,简称dma,这个6年前是没有的,它是对城市自来水管网进行分区,再与网络信息平台对接的一款手机软件,当dma显示某片区用水量剧增,说明此片区地下水管可能在漏水。
(仪器测漏。)
一路,沈坚一步一听。
疾驶的车辆从他的身边呼啸而过。肖庆拿着听音杆或靠上消防栓,或靠上窨井盖,每次“听诊”约30秒钟,遇到同事没撬开的井盖,俯身贴耳细听,脸上的汗水似线,滑落地面。
(撬开井盖听漏。)
从白云路与廖子河路交会处行至廖子河路桥,肖庆、沈坚耗时40分钟,在桥上方的拆迁工地找到一个漏点,流量约6立方米/小时。
标注漏点,肖庆、沈坚继续前行。
(贴地聆听。)
路面停着一辆辆机动车,沈坚手上的听漏仪派不上用场,只能凭听音杆“听诊”。
行至凯乐剧院附近,沈坚的另一同事撬开一个污水窨井盖,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入污水窨井。肖庆目测,漏点流量约10立方米/小时。
按现行水价计算,一年下来,经济损失过百万元。
(就地歇息。)
肖庆、沈坚围着这一带,听过来,听过去,来来回回折腾数趟,才判定水管漏点大致位置,后经管道扫描仪扫描定位,喷上标记。
此时,时间是10日凌晨1时30分。手机计步器显示,里程4.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