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午12点起,美国正式开始对中国总计16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25%的关税。
由于美国早在上月就已宣布这一计划,23日的开征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意外。
但是,这160亿关税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细节,很多人还不知道……
原来,在这一轮针对160亿美元中国产品的关税生效前,美国政府曾经在7月24日和25日两天召开过听证会,说是想听听美国企业的意见。
可问题是,直到几天前的8月13日,美国政府才发布了这次听证会的全程记录。
小编详细地查阅了一番当时的听证会记录,特别是会上【82名】不同行业和企业代表的发言,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细节!
经过详细统计,我们发现,这82名代表中竟有多达【76人】明确表达了对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反对意见!
比如在7月24日,第一天的听证会上,反对关税的声音就已经几乎一边倒了。当天参会的61个行业和企业代表中,有55个对美国政府要对16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的做法表达了反对,只有6个企业表示支持。
从这55个代表的陈述来看,他们虽然对特朗普希望改善中美贸易关系的初衷表示理解,甚至一些人也认为中国在贸易上存在“不公平”的行为,却并不同意用关税来解决两国的贸易矛盾。
其中,有的人认为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是错误的;也有的人恳请政府把与他们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中国商品剔除在关税清单外。
图为出席24号听证会的61名企业行业代表中的前22人,他们中只有1人支持加关税
他们的理由很直接:
1、 中国在他们产品供应链中的角色无法替代,而且中国人的技术很优秀,其他地方比不了;
2、 更换供应链会显著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3、还有的企业明确表示中国在其产品的供应链中只是附加很少的价值,钱都是被美国企业赚走的,所以加关税等于是在对美国企业征税。
具体来说,一位美国印第安纳州割草机生产企业的代表就表示,目前除了中国他们找不到其他能给他们的产品提供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地,而且在美国开厂子也根本不现实,不仅会非常耗时,也会对现有供应链造成严重的扰乱。
来自美国电子烟生产企业的代表也表示,除了中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可以满足他们安全标准的生产地。
而多家参会的半导体生产企业还表示,他们只是在中国进行包装,产品的主要生产环节都在美国,也不涉及知识产权转让,所以对中国征税等于其实是在给这些美国企业加税,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甚至反而会让中国企业“后来居上”,占据美国企业原本拥有优势的国际市场。
至于那6个支持加关税的代表,则以美国本土的钢铁企业和钢铁协会为主,还有本土的太阳能产品的生产企业。他们反对的理由也都十分相似,即认为中国的产品冲击了他们的利益,令他们的产品特别是在价格上失去了竞争力,所以得加关税。
而在7月25日,也就是听证会第二天,参会的21名企业或行业机构的代表更是“无一例外”地都在反对美国政府对这16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关税。其中美国化工行业的反对声音最为强烈,因为他们很多产品都非常依赖从中国进口的初级化工产品,比如“含氟聚合物”。
比如,下图中这位名叫Ed Brzytwa的美国化工理事会(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的代表,就在要求美国政府把关税清单中所有的化学和塑料商品统统剔除。
另外,在这两天的听证会中,耿直哥还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细节,就是所有这76个反对加关税的行业企业代表,在表达他们的意见前,都会先重点强调一番自己是美国的“爱国企业”,并会列出各种数据,以证明他们的企业或行业为美国的就业、经济发展和创新所做出的贡献。
他们这么说,自然也是为了提醒美国政府不要做那种“杀敌800,自损1000”的事情。
可悲哀的是,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地生效了这份针对160亿中国产品的关税清单,无视了这些代表出于对美国的一片“赤子之心”而发出的反对声音。
而且小编还发现,那些被这76名代表多次提及的“无可替代的”、“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影响都很大”的中国产品,还是出现在了美国政府最终发布的关税清单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含氟聚合物”(fluoropolymer),还有电动自行车等……
看来,在贸易战的问题上,这美国政府显然是不把民意当回事的。
这也令很多美国企业十分焦虑。因为就在此时此刻,美国政府还在紧锣密鼓地召开着另一场涉及贸易战的听证会,这次主题是要对高达2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关税……
从目前美国主流媒体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次参会的企业比上一次多出许多,且反对声音也更加强烈——以至于主持听证会的美国贸易代表处不得不加倍延长听证会的时间。
更有媒体报道说这次2000亿的听证会也变成了一场对中国产品的“赞美大会”……
鉴于美国政府之前的表现,如今这些企业沸腾的民意能否最终被美国政府采纳,还是要打一个问号了……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的行业和企业代表在反对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关税时,对中国商品和技术给予的高度肯定与赞扬,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些称赞固然可以提升我们民族自信;但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只有牢牢掌握现代工业技术,才能真正抵御国际贸易中的种种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