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大国工匠的新闻发布会:对中国工会十七大充满期待

2018-10-16 09:07   工人日报  

10月15日,5位优秀产业工人代表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与中外记者见面。这是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前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洪家光、潘玉华、高凤林、谭文波、宁允展——5位在各自领域知名度颇高的产业工人代表,受全国总工会邀请,面向社会各界介绍自己的“成名故事”,并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主题展开交流。

1个多小时的发布会,被工人们的分享和媒体的提问塞得满满当当。大家的关注点都投向同一个目标: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涌现。

5位工匠人才闪亮登场

下午3时许,5位身着工装的产业工人代表走上前台,拿起话筒,面向台下记者及大大小小的镜头一一自我介绍。

每个人只有1分钟介绍时间,但寥寥数语中,“大国工匠”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一片天;洪家光,年仅38岁就带领团队攻克了高精度金刚石滚轮阴模加工难关;谭文波,因为爱搞创新创造,被誉为“油田里的发明家”;宁允展,手中研磨的高铁转向架,已经装上了1000多列高速动车组;潘玉华,是一位从事精密焊接组装工作的“军工绣娘”。

5位在各自领域知名度颇高的产业工人代表,受全国总工会邀请,面向社会各界介绍自己的“成名故事”,并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主题展开交流。工人日报记者郑莉 摄

产业工人代表们侃侃而谈,讲述着他们磨炼技艺、攻克难关的故事,频出的“金句”让人们看到产业工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仔细梳理他们的工作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优秀的工匠看重一个“精”字:高凤林为了练就一双能做精密焊接的“金手”,吃饭时用筷子练送焊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高温下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潘玉华,为了达到焊接技术的精准操作,每天往装满水的杯子里不断投放硬币,保证水不溢出,还练习用镊子夹取芝麻粒、头发丝……上万次练习,成就了他们精湛的技艺。

优秀的工匠都是“痴人”:执着于“要把事情干成功”,谭文波瞒着单位和家人进行危险系数很高的高压力实验,他在手机上事先输入120号码,让门卫拿着手机躲在隔离墙后面,一旦实验不成功就打电话求助。虽然实验成功了,他也留下了“拼命劳模”的称号。

“没有对岗位的热爱,追求进步就没有原动力。”高凤林也因为太痴迷技术,被同事调侃为“跟产品结婚的人”。

优秀的工匠更有一股“钻研”劲:洪家光在攻克一道技术难关时遭遇失败,他不服输,而是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门心思地钻研。宁允展像绣花一样,通过无数次手工研磨,将定位臂接触面研磨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

他们的故事徐徐铺开,平凡而热血,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

做好工匠,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工匠精神是什么?媒体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引来工人师傅们的热烈讨论。

正在全国巡回宣讲工匠精神的高凤林侃侃而谈:“‘工匠’两个字,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工匠精神意味着一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二要持续专注、开拓进取,三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而以精益产品为牵引,需要我们具备3方面的技能:知识技能,技术技能和效率技能。”

“我补充几句。” 谭文波接过话茬:“工匠精神意味着:精于工,对产品精益求精,对自己技能的死磕;匠于心,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冷嘲热讽,不断修心;品于行,则意味着能抵挡得了繁华的诱惑。”

“既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又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工匠心中,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不断追求完美”“新时代下最重要的是创新、变革”“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每到工序,做好一件产品”…… 潘玉华、洪家光、宁允展相继接过话筒,表达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讨论的氛围越来越热烈,点对点式的提问逐渐演变成师傅们倾吐心声的“开关按钮”。

针对社会上一些年轻人不愿读技校、不愿当技工的现象,“差两个月就是80后”的洪家光提出诚恳建议:青年人要坚定信念,耐得住寂寞,不要被社会上各种浮华所迷惑。顶级的高技能人才稀缺又珍贵,这条路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收获成功。

企业需要领跑者,也需要有深扎于地下的庞大根系。拥有卓越技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工就是‘根基’。谭文波欣喜地看到,国家已经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越来越多企业重视技术工人培养。他觉得,“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高凤林提出,作为技能带头人和大国工匠,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行业带出人才队伍,为年轻人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青年工人应该善于创新。宁允展认为,源自一线的技术创新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看上去简单的改进装置,只要工友们在生产实践中愿意用、适用,就算是成功的发明。他现场展示了发明的剥线器,可以把实时线缆轻松快速剥离,而且不伤及屏蔽层。“这个小装置很受伙计们欢迎”。

潘玉华则认为,企业要加强对青年技术工人的培养,特别是建立容错机制。“只有允许工人犯错,工人才敢于去创新,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机会难得,我再补充几句。”高凤林又举起话筒,“在工作实际中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是解决问题,这需要有大量知识积累和科学的直觉判断。如果是高端创新,更离不开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非常重要。

工会十七大的期盼

中国工会十七大即将召开,作为优秀产业工人的代表,5位工匠师傅充满了期盼。

“中国工会十七大是我们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非常期待!”潘玉华微笑着说。

“在这里说起工会‘娘家’的事,让我感觉特别亲切。我就是‘娘家人’培养技术工人举措的受益者。”潘玉华说,工会还以她的名字在企业命名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让她感觉特别贴心。

潘玉华的经历正是各级工会做好劳模、工匠人才培养选树、宣传引导、管理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各级工会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工会普遍推进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目前仅县以上地方工会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达到1.8万家。由劳模和工匠人才“领衔”开展的攻克技术难题活动,充分发挥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带动职工创新的作用。

“我期待工会组织在未来的5年里,为职工谋求更多的福利,让职工的工作环境、工作质量都能得到提升。”5位工匠人才寄语工会十七大。


5位产业工人代表在国新办留影。工人日报记者郑莉 摄

——希望工会能推动出台利好技术工人的具体举措。比如,打通技能人才的职业晋级通道,培养更多“工人院士”,让技术工人有能看得见、够得着的职业晋升通道,鼓励大家从技能、技术基础工作做起,甘愿择一事、终一生。

——很多青年技术工人特别期待工会十七大召开,我们希望工会推动出台更多利好政策,激励青年人扎根一线,埋头苦干。

——“‘娘家人’要为更多一线职工谋福利”“搭建更多技术人才交流学习的平台”“希望工会在激发职工创新和接受教育方面有更大作为”……大家争相发声。他们的心声汇聚成一个声音:让一线职工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810/128e8e43c74fa56aac58122928e045b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