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我省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三支一扶”。截至目前,累计选派超过3万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服务领域拓展到就业社保、青年事务、残疾人服务、文化等8个民生项目。今年,我省招募1500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报名人数超过1.4万人,创历史新高。
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我省每年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三支一扶”大学生生活补贴;投入近300万元开展岗前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拓宽服务人员就业出口,形成了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推荐、扶持自主创业等多层次、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省人社厅报告显示,服务期满学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大部分期满人员扎根基层,“三支一扶”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就业工程”;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三支一扶”有利于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工作作风、沟通协调能力,“三支一扶”成为培养青年人的“人才工程”;36%的服务人员表示,服务期内对工作提出建议且经常被采纳,87%的服务人员已独立承担部分工作,“三支一扶”成为促进基层事业发展的“民生工程”。
当青春与田野相遇
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来听他们的内心独白。
我叫刘勇强,2016年8月被派到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林业管理站支农。
去年7月的一天,群众反映山林出现竹节虫。具体是哪一片,需要弄清楚。我主动申请了这个任务。
带着仪器、顶着烈日,我用脚步丈量疫情范围。走着走着,没路了。农户说,要继续往前,只能从灌木丛里钻过去。是直接填报说疫情就到此处,还是再往前看看?
犹豫片刻后,我找农户借了一把砍刀,钻进他家房后的灌木林。果然,虫害活动的地方比预想的“远”。把问题搞精准后,我在地图上标注疫情范围,确定了3000亩的防治区域。回到站里,我才发现上衣、裤子,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上级部门派来飞机喷农药;第三天,疫情被消灭。
平日里,我主要给林农办林木采伐许可证。去年4月底的一天,一位阿姨心急如焚来办证。5月是禁伐期,当时,站里最后一批申请材料已全部弄好。阿姨听说“来不及了”,情绪低落。我追问得知,她丈夫急需医药费。放下手中的事,我和阿姨一起到她家,看林木生长情况、做采伐作业设计,准备好全套材料。第二天,阿姨如愿领到采伐证,愁容舒展不少。
基层事,无小事。每件事,只要全心全意付出,就能感受到基层的美。
我叫冯江,200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
转眼,我在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工作10年。
上班之初,因工作需要,我住在保护区腹地的消泗乡罗汉村。当时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每天,我和同事骑着摩托车,调查巡护。一下雨,大堤上特别湿滑。一次,我和同事连人带车摔下大堤,还有一次直接滑进水塘。
这点苦,不算什么,尽快做出成绩是关键。沉湖湿地是国内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认鸟,是基本功。为弥补不足,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湿地知识》《鸟类辨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等书籍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在我们的长期监测下,区内鸟类种数从153种增加到169种。2013年,沉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目录。
回头看,感谢吃苦的时光。“三支一扶”平台,让我找到喜欢的工作。服务期满,我决定留下。
我叫李春雷,是一名“95后”。2017年8月,我被派到竹山县扶贫办工作。
上班第一天,领导问我,是否愿意驻村。县扶贫办对口帮扶官渡镇蒲溪村,很偏远。同事说,你能坚持一个月就不错了。我心想,绝不当“混日子的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要把全村120户贫困户的情况装进心中。冒着酷暑,我开始20天的“认人”行动。一圈走下来,笔记本记满了,变厚了。
去年秋天,竹山下了40多天的雨。下大雨,我总睡不安稳,晚上时常给老百姓打电话嘱咐注意安全,白天到处查看滑坡体移动情况。好在一切无恙。
11月初,村里要验收贫困户的养殖情况。脱贫工作的公平公正,体现在细节中。我坚持原则,不管牛、羊放到哪里,一定要看到“实物”。去卢姓贫困户家,为找到他的牛,我在山里足足转了一个小时。村级验收后,各级检查组多次来核实数据,我们村没有一户因干部把关不严出现问题。
为这些高校毕业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