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的蝶变新生:不见“竿连竿”再现“浪打浪”

2018-11-08 09:23   湖北日报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

洪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湖,是荆楚大地重要的生态屏障。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洪湖开始大量发展水产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昔日“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在相当长时期里变成了“竿连竿”的乱象,水质也持续恶化。2005年,洪湖第一次大规模拆除围网,洪湖湿地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但之后不久,“围网养殖”又大面积反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荆州市组织洪湖市和监利县再次大规模拆围,美丽的洪湖重现生机。

40年来,人与自然,从开发利用到过度索取,从角力博弈到和谐共生,作为见证者的洪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大湖开发——

春风吹来养殖潮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广袤的祖国大地,亿万中华儿女勇立潮头,争做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开拓者,洪湖水产养殖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68岁的王春柱老人,上世纪60年代从山东来到洪湖,曾任洪湖茶坛渔场的党支部书记,是洪湖水产养殖潮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当时全国鼓励发展水产业,政府主导开发,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王春柱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洪湖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1986年成立渔业开发公司试点围网养殖,并在当年获得成功,随后几年大规模推广。由于养殖收益比农业收益显著提高,一时间,湖区及周边农民纷纷弃农从渔,实施围网养殖,拦汊养鱼、开挖鱼池、改造小湖泊等纷纷展开,全国各地商贩云集洪湖,出钱让当地农民养鱼,然后再卖给鱼贩,洪湖的三八、太马、永宁、湘口(洪湖旧地名)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村办渔场。1989年,洪湖水产养殖还被推为全国典型。

1990年,洪湖水产业发展进一步升级,开始引入螃蟹养殖。“先组织考察团到洪泽湖等地考察,然后试点,1995年开始大规模推广。”王春柱是考察团成员之一,他介绍,由于螃蟹效益更高,当年就可获利,家家户户便开始养螃蟹,广州、上海、深圳等地商人纷纷来洪湖购买螃蟹,“当时螃蟹根本不愁卖,最高可卖到140元一斤。”

水产养殖的蓬勃发展,使洪湖水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温峰介绍,到1992年,洪湖水产品总量达到59530吨,比1978年的5630吨增加10多倍,其中养殖鱼产量达到51666吨,比1978年增加22倍。

渔民们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存款,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围网养殖还让洪湖形成了以水产品为中心的产业链,上世纪90年代末,洪湖水产品收入超过25亿元,洪湖市也从此跃升为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第一市(县),并保持至今。

大湖困境——

水臭鱼灭迷魂阵

大规模围网养殖给洪湖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让昔日美丽的洪湖变得满目疮痍。

“上世纪60年代,洪湖水域辽阔,物产丰富,冬天野鸭黑压压一大片,鱼多的时候一棒子打下去就能捞到鱼。”王春柱说,但随着围网养殖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圈湖大战愈演愈烈,大量商贩、渔民将洪湖分割成无数个小鱼池,昔日“浪打浪”的洪湖很快出现了“竿连竿”的场景。

60岁的张圣元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洪湖人,他对洪湖的变化感受很深,“大量的竹竿和围网,让洪湖成了竹林湖,连渔民自己行船都很困难。”到2004年,洪湖围网养殖达到顶峰,53万亩湖面上,拦网达到37.7万亩,占整个洪湖水域近70%,原本水域辽阔的洪湖变成了大型迷魂阵。

洪湖曾经有着“水下森林”的美誉,水草覆盖率一度高达90%以上,而围网养殖让湖底水草消耗殆尽。“螃蟹可以钻进湖底泥土5公分深,不仅吃光了水生生物、鱼籽,而且吃掉了菱角、螺蛳和莲子等。”王春柱说。

投入饵料养殖,还造成湖水富营养化,湖泊自我净化功能降低。“很长时间,洪湖湖水臭不可闻,更别说到湖边散步了。”张圣元说。

2005年前后,洪湖的水质下降到Ⅳ类、Ⅴ类,局部甚至劣Ⅴ类,水禽由原来的167种减少到40种左右,天然鱼类品种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50余种。曾是捕鸟高手的张圣元说:“为了赚钱,后来一些村民甚至用电打鱼,用药毒杀水禽、野鸟等,洪湖的野鸭也一天天减少。”

水一天天变臭,鱼一天天减少,竹排阵一天天扩张,洪湖水产发展模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大湖博弈——

十余年拆围拉锯战

拆除围网,拯救洪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005年,省委、省政府启动第一次洪湖大规模拆除围网行动。一场涉及周边11个乡镇、近15000人的洪湖大拆围行动正式打响,最高峰时,围网以每天1万亩的速度被拆除,到2007年7月,洪湖共拆除围网4201处。

拆围之后,洪湖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生态逐步恢复。温峰介绍,到2006年,洪湖水草等水生植物覆盖率达95%,有33种水鸟重返家园,到洪湖过冬的候鸟更是达到10余万只,当年还被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2007年,洪湖水质从劣Ⅴ类上升为Ⅱ类,重现连天碧荷、百鸟栖息的景象。捕鸟高手张圣元也放下猎枪,成为以船为家的护鸟员。

生态恢复的洪湖,成为我省生态保护的一张靓丽名片。2008年,洪湖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洪湖经验传向世界。

然而,由于当年为减小拆围阻力,洪湖大拆围的同时,政府给以湖为家的渔民每家划分了20亩水面,让他们继续养殖,共划拨水面近5万亩,这也为此后洪湖遭到二次侵蚀埋下了隐患。“部分渔民偷偷扩大养殖范围,不断蚕食公共水面。”洪湖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高强说,由于水面辽阔,监管难度大,洪湖拆围一直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到2013年,非法围网超过10万亩,迷魂阵重现,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再陷困境。

大湖新生——

水清鱼跃浪打浪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响彻神州,洪湖生态保护再次提到新高度,洪湖拆围迎来新的契机。

2016年8月1日,荆州市发布通告,全面拆除洪湖内的围网养殖,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形式的围网养殖活动。

决心已定,方向即明。从2016年12月15日开始,洪湖市、监利县立即组织实施围网拆除。高强介绍,截至2017年1月24日,共拆除围网17.13万亩,洪湖市、监利县共有4151名以船为家的渔民实现易地搬迁上岸居住,一举结束了洪湖近40年的围网养殖历史。

渔民撤退,管理跟进。洪湖市还对7家违排企业限期整改,依法关停8家污染企业,洪湖沿线1公里范围内确保无工业企业污染。对破坏洪湖生态的行为,坚持“露头就打,打就打疼”的原则,两年来查处重大案件8起,10多名违法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和休养生息,洪湖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有了明显好转。”温峰介绍,到2017年,洪湖水鸟上升到10万多只,洪湖开阔水域的水质已恢复到Ⅱ类、Ⅲ类水平,水生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0%,濒危野生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消失近20年后再现湖区。

从围到拆,从乱到治。40年,历经劫难的洪湖终于迎来蝶变新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碧波荡漾、水清鱼跃的生态美景必将壮美延续。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811/e001b5e3dac94556707849558e6dacad.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