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一根网线连通城乡。湖北省农村电商已走过近十年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成为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近日,《湖北省农村电商工程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印发。全省农村电商给农村带来哪些改变?是否还有潜力可挖?哪些“痛点”待破解?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乘风而起,农村电商井喷
在京山县坪坝镇农村淘宝服务站里,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堆成一座小山,人流如织,好不热闹。
如此场景,几乎一年四季不间断。服务站负责人丁伟介绍,帮助农户以高于本地市场价格全网销售农产品。京山有这样的村级服务点159家,2017年全县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8.5亿元,成为全省农村电商中的佼佼者。
从城市到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地区互联网不断普及,全省涉农电商企业数量,从2014年2502家,增加到2017年的14480家,增长5.79倍;全省农村电商从业人数,从2014年不足1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近45万人,增长4.6倍。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逐年稳步增加,2014年至2016年,年均翻一番,2017年达到435.9亿元,比2014年增长5.8倍。
乘着互联网的翅膀,梁子湖的“大闸蟹”、潜江的“小龙虾”、秭归的“脐橙”、洪湖的“莲藕”等一大批山里、水里的“山珍水味”,通过农村互联网走向了全国,卖向了世界。
一方面农产品进城,另一方面工业品下乡,农村网购平台双向流通顺畅。在天门、仙桃、枝江等地,平均每个乡镇有一个电商综合服务站,农民在“村小二”的指导下,或在手机上直接下单,或通过现场电脑购买心仪商品。据统计,农村网购金额2017年达到了315亿元。
“互联网+”,重构农村经济链条
农村格局,因“网”而变。
身处闭塞山村的农户,借助电商,将枝头新鲜的果实送往城市。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九里村的橘农高强种植了130亩橘园,2017年销售柑橘几十万斤,收入上百万元。高强告诉记者,通过秭归电商平台营销、微信营销,秭归柑橘在网上被热捧,收购价比此前一年翻了一倍,农民真正得了实惠。
农村电商改变着千千万万村庄的经济链条。以往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心里没底,“触网”让农民直接动态地掌握市场一线信息,生产出更有针对性的农产品。由潜江创造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由于全程无公害、无药物生产,稻米和龙虾都深受消费者欢迎。2016年,全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万亩。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农村电商拉近生产与市场的距离,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
门路多了,草根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个人通过开办网店或依托电商平台,自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实现自我创业。枝江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县市之一。此前,该市农村淘宝招募首批村淘合伙人,吸引1100人报名参选,其中还有硕士研究生。29岁的陈晓璐本在外地工作,得知村淘合伙人招募消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平均每月她从村淘获得的佣金收入超过4000多元。
农村电商,不仅激活了沃土,也温暖着家园。遍地开花的电商服务点,逐步叠加商贸、金融、政务、旅游等功能,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多项业务。
调查表明,电商发展越快的村庄,经济实力越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完善。网通了,路宽了,村庄越来越整洁,农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直面差距,痛点待破解
农村电商迎来高速发展期,但“痛点犹存”。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部分村庄的住户之间相隔较远且交通不便,导致物流成本过高。韵达物流湖北片区一名负责人坦言,在偏远农村未实现上门投递业务,多数选择送到乡镇集中点,让用户自行上门取货或发货。
据了解,全省将实现供销、邮政、客运、日用百货等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农村公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降低流通成本,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我省物产丰富,淡水产品、油菜籽、食用菌、魔芋等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禽蛋、蜂蜜、食用菌、小龙虾独具“荆楚味”。然而,竞争激烈的电商平台,“湖北业绩”却不尽如人意。统计显示,我省农产品销售额,与江苏、浙江和北上广等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我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相对滞后,品牌化战略亟待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空间巨大。
如何让湖北更多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品牌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生命力,引导专业合作社或基层组织申请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打造富有特色的电子商务品牌。同时,建立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惩罚和追责,让老百姓买得放心。
除此之外,专业人才缺乏、供应链较薄弱以及思想认识不足,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