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整合本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链条,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图为11月15日,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电机。 (陈勇 王虎 黄超 摄)
光电子产业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渐成规模、生物制药蓬勃发展……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一年多来,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活力逐步显现,高端产业呈集聚发展态势,正在构筑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势能。
湖北自贸试验区涵盖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近120平方公里。2017年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先手棋”,先后推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国地税一窗通办、无申请退税、先出区后报关、先放行后改单等5项创新成果,并且通过国家层面推广。
走进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片区,记者在公共服务中心看到,二楼的自贸试验区13个行政服务窗口,正在有序办理各项业务。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子清说,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武汉片区将充分行使依法下放给自贸试验区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施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多证合一”等改革事项。
评估显示,湖北自贸试验区日渐优化的市场环境逐渐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数据显示,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共新增市场主体19657家,高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有着“中国光谷”之称的东湖高新区,依托优势产业,正在打造超万亿元产值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据介绍,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东湖高新区共引进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长江存储、华星光电、联想摩托罗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已形成五大千亿产业和两大新兴产业格局,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高附加值企业在武汉片区设立“第二总部”,正逐步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第四极。
同样,在襄阳片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崛起,规模以上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年产值超过150亿元。而宜昌片区则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挂牌以来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5个。
湖北省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继续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围绕企业需求继续探索现行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打好投资、贸易、金融、科技、人才、产业“组合拳”。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
《通知》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需要,在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等方面,加大改革授权和开放力度,给予政策扶持,体现特色定位,提出了53项切口小、见效快的工作措施,着力打通有关工作的“堵点”和“难点”,推动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知》具有五方面特点,一是加大改革授权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下放相关权限,支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二是开展试点探索。推动相关措施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在契合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的关键领域开展探索,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三是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在现有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基础上,提出有关开放举措,打破准入后的“玻璃门”。四是给予政策扶持。给予自贸试验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补齐功能短板,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五是体现特色定位。根据各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的深化改革创新措施,引导各自贸试验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53项支持措施中有14项适用于特定自贸试验区。
链接
平行汽车进口保税仓储将不设期限
记者23日从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我国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期限将由3个月调整为不设仓储时间,这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利好汽车消费。
《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于23日印发,提出了53项切口小、见效快的举措,其中之一是支持自贸试验区试点汽车平行进口保税仓储业务。
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是推进我国汽车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扩大开放、释放国内市场潜力的一个有力证明。在部分自贸试验区开展汽车平行进口先行试点后,中高端进口汽车降价明显,大部分降价幅度在15%以上,个别甚至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