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26项获奖成果中,由我省主持完成的成果有12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表明我省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水平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综合科研实力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湖北省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4项,“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项目均有湖北科技力量的注入。
湖北作为公认的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和科研实力一直居全国前列。此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获奖。近年来,我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此次,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我省多家科技型企业均斩获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即大家习惯说的“国家三大奖”。
此外,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的有关规定,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只要听说有蝙蝠的地方我们都会去,足迹遍布了我国28个省市,像大海捞针一样。这样一做就是十多年。”因确定了SARS病毒起源于蝙蝠,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体。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2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SARS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导致八千人被感染,近八百人死亡。人们在销售到广东市场上的果子狸身上检出SARS病毒,大量果子狸因此被扑杀。但随后,研究人员发现,野生果子狸和养殖场中的果子狸不携带SARS病毒。也就是说,果子狸并非这些致命病毒的源头,病毒只是它身上的“过客”。
那么,这些致命的病毒来自于哪儿,又是怎么到果子狸身上的?这场致命疫情成为了石正丽带领的“病毒猎人”们研究的对象。他们满世界寻找尚未感染人类的病毒,对广东、广西、天津和湖北四地区蝙蝠粪便等样本的研究,他们在蝙蝠身上发现了SARS病毒的某些基因成分。
“这些蝙蝠病毒与导致人类疫情的SARS病毒株有亲缘关系,但遗传距离比较远,还不是直接来源, SARS病毒株最近的祖先在哪儿?”只要听说有蝙蝠的地方他们都会去,团队足迹遍布了我国28个省市,像大海捞针一样。白天,研究人员就悄悄进洞,在蝙蝠群下方铺好塑料薄膜,夜里或第二天来收集薄膜上的蝙蝠粪便,带回实验室冻存。一些烈性病毒潜伏在蝙蝠的尿液里。采集样品的研究人员总是要全副武装,穿连帽的防护服,戴手套,戴N95口罩。
“在它们肆虐之前,把它们研究清楚,阻击新发传染病。”针对新发传染病防控领域的重大需求,该团队以我国蝙蝠携带的 SARS 样冠状病毒等重要病毒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我国蝙蝠携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新病毒发现与鉴定、跨种传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多项原创成果。最重要贡献包括证实蝙蝠是SARS 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为 SARS 的动物溯源提供多个重要证据;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体;发现腺病毒、圆环病毒等遗传多样的新型蝙蝠病毒等,其中关于 SARS 病毒溯源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Science 等顶级学术期刊上。
此项研究开创了国内系统研究蝙蝠病毒的先河,对动物源新发病毒病原学、新病毒发现等研究方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石正丽被称为“蝙蝠女侠”,该研究团队也成为国际上蝙蝠病毒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北斗系统未建成之前,深圳市国土局的领导曾被问到:如果GPS停用了会怎么样?对方回答道,没有了精准定位,全市基于RTK测量仪器的建设任务和工程项目都将停工。为了不受制于他人,武大团队科研人员历时13年牵头研发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项目,系统地突破了精准、快速、稳健的北斗位置服务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从北斗芯片、板卡到应用终端的系列装备,建立了基于性能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服务系统,制定了相关成套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了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北斗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事后毫米级定位技术体系,开拓了北斗系统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体系化、规模化应用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目前,利用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系统,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实现了遍布全国的530多万辆重点营运车辆的跨地区精细化监管,有效地减少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在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以及海事救援活动中,该系统同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全国近5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终端,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被渔民誉为“海上保护神”。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徐顺清教授团队“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何准确识别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徐顺清介绍,存在健康效应发现难,健康风险评估难,特征污染物筛选难三大技术难点。该团队经过20年的联合攻关,采用全生命周期毒理学研究发现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风险,用内暴露评估与健康效应检测相结合研发了定量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的关键技术,用生物毒性检测与化学分离鉴定结合建立了基于健康风险的水中特征污染的筛选技术,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该技术首先在武汉东湖等水体运用,推动了湖北省政府实施“湖改江”工程,将饮用水源从东湖改为长江。识别出的淮河流域特征污染物,并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并依据该技术制订了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让水质指标从35项增加到106项,保障了我国饮用水安全。
据悉,该项目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运用,同时也被国际组织和法国国家的权威机构所采用。
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