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出了“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资源禀赋;一句“湖广熟,天下足”,道不尽荆楚大地的深厚底蕴。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悠悠汉水,纵穿南北;湖库塘堰,星罗棋布;荆风楚水,孕育了荷香鱼欢、蟹肥虾壮。
近年来,荆州水产专业合作社如同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从当初单打独斗到抱团创建自己的水产品牌,经历了一次次蜕变,水产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荆州渔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全市现有水产专业合作社1192个,国家级水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 20 个。全市注册水产商标1124个,获得绿色食品证书9个、有机食品证书1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1个、国家地标产品18个。荆州品牌渔业正带动产业效益倍增。
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市水产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我市坚持将渔业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来抓,市水产部门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高位推进渔业品牌建设。2013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品牌创建工作的通知》,建立渔业品牌建设考核体系、扶持政策和责任机制,形成部门联合推动渔业品牌建设的良好局面;2016年,市政府提出“创建精品名牌,推介精品名牌,维护精品名牌”的品牌建设思路,将水产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凸显了渔业品牌建设工作的地位。
沙市区、公安、监利、洪湖等水产大县不断加大渔业品牌建设经费保障,鼓励、扶持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省级著名商标等品牌,支持企业举办和参加水产展会和推介活动提高影响。荆州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用于渔业品牌建设,洪湖市每年安排数百万资金用于举办洪湖清水螃蟹节,2017年,监利县政府列支700余万元用于小龙虾节和黄鳝节,公安县闸口镇政府也拿出40万元用于闸口小龙虾品牌建设。
提升品牌发展高度
清清洪湖水、甜美洪湖蟹。随着“洪湖清水”大闸蟹“爬”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荆州水产品牌效应也不断显现 — —几年前仅 20 元/公斤的螃蟹,如今身价翻了数倍, “洪湖清水”大闸蟹更是售出了平均每只 60 元的高价。从“论斤卖”到“按只卖”、从网袋装到精品盒装,大闸蟹的变化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标志着荆州渔业品牌建设之路的蜕变。
品牌建设是优化渔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升渔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市水产部门根据荆州水产总量大、品牌多的特点,坚持“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公用品牌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有机结合”的品牌发展战略,提出了“做实品质、提高品位、唱响品牌”的品牌建设思路;明确了适时恢复举办荆州淡水渔业博览会,县市区举办各种鱼类节会的品牌实现路径;强化了一个公用品牌、一个协会、一个标准、一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一个龙头企业的公用品牌建设措施;采取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品牌运营策略;开展了渔业品牌建设专题培训,组织县市区水产局局长前往昆山、淳安、盘锦等地学习“阳澄湖”大闸蟹、“淳牌”有机鱼、 “盘锦河蟹”等品牌建设经验,不断提升品牌建设意识,在全市上下形成共建、共抓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培植产业经济厚度
长期以来,我市渔业以四大家鱼等传统养殖鱼类为主。为解决养殖品种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效益不高等问题,全市采取“一鱼一产业”发展措施,大力发展小龙虾、黄鳝、河蟹、龟鳖、黄颡鱼、鳜鱼六大产业,推广小龙虾野生寄养、中华鳖与黄颡鱼“18221”养殖、虾蟹混养等模式。2012年,荆州渔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市小龙虾产量12.8万吨,占全省的42.6%,全国的23.3%;黄鳝产量6.5万吨,占全省的45%,全国的 20%;河蟹产量 8.4 万吨,占全省的 72%,全国的16%。
1999年,全市水产加工企业16个,加工能力仅为1.6万吨,实际加工水产成品6.2万吨。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市水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短短3年时间,荆州水产品加工企业增至52家,其中规模以上3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用于加工的水产品超过60万吨,加工产值84亿元。
荆州搭建养殖流通销售平台,扩大水产品流通渠道,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建有各类大中型水产品集散市场、水产流通中介组织百余个,水产经纪人 2 万余人,活鲜淡水产品年交易量达 140 余万吨,销售辐射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2017 年,荆州市水产品产量为 109.8 万吨,渔业产值 250.6 亿元,同比增长 12.6 亿元,全市休闲渔业实现产值 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