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开始叫“噶事”,有一种淘气叫“厚脸”,有一种毛巾叫“服子”,有一种青蛙叫“壳马”,有一种友谊叫“关系蛮梗”,有一种黑暗叫“黑黢妈拱”......在广袤的荆州大地、江汉平原,因为历史文化和地理区域的种种差异,产生了千姿百态的荆州方言。
这些我们熟悉而亲切的乡音,或高亢嘹亮,或悠扬婉转,或生动形象,或风趣诙谐......构成了大荆州生机勃勃的语言生态圈。从今天起,荆州之声推出春节特别报道《大话乡音》,给您节庆期间再添上欢快的笑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每种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密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荆州,其方言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城郊的川店、马山、岑河、观音垱,无论是俏皮的沙市腔,还是诙谐的马山话.....都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虫虫虫飞,丫儿要人背,背到满街走,碰到大花狗,狗子咬了脚,咿哟哎哎哟,回克懒么说!”
“推磨赶磨,推的粉子白不过,做的粑粑甜不过,客来哒吃几个,客走哒邝都锅,隔壁的老巴子来点火,偷的吃了两三个,晚上起来偷茶喝,桌子角,板凳脚,碰破了老巴子的后脑壳。”
对于地道的沙市人而言,大家一定对刚才两段民间歌谣不陌生,这是原先大人哄小孩时念叨的方言段子,用简单直白诙谐的语言教化小孩生活中的小道理。尽管如今听到的并不多,但却是独具地方特色,并且植入老一辈沙市人记忆中的经典歌谣。说到沙市方言,曾担任沙市地方志副主编的余培一老师有过深入研究。他告诉记者,沙市方言的形成要从沙市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渊源开始说起。
“沙市是一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土著人并不是很多,当时这个地方南七省北五省十三帮会馆在这里都有人,很发达商埠林立,是江汉平原物资集散地,所以这样就形成了语言的特色,把它划在了西南官话的体系里。”
也就是说,沙市方言实际上都是由其他地方方言融合、演变而来的。如沙市方言中的“拿斗”这个“斗”字是四川方言,沙市方言中的灵醒、周正都是陕西方言,沙市方言中的急捉是江苏方言。沙市地方志原副主编余培一:“上海人在这里讲“放一点酱油”,沙市人就变成了嘎低嘎酱油;北方人讲“你把东西搁那,沙市人就讲成了“你把东西guo落里”;普通话里的“旮旯”沙市话把它变成了“角落”,其实这是一种语言的融合。”
余培一老师认为,将沙市方言归纳到官话体系中是因为大多数读音与普通话并无多大区别。只有少数词汇发音不同,如没有鼻音N、没有翘舌音以及没有后鼻音。“沙市方言很接近于普通话,交流没有问题,就是和普通话词汇比起来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就是没有后鼻音。比如:卖汤圆子的到巷子里来,多把低嘎糖,少把低嘎汤,我把我闷妈吃的。”
如果将荆州中心城区方言分为沙市话和荆州话两种,如今,随着经济往来和人们交流的增多,荆州古城内的方言和沙市城区方言已趋于同化,但在整个荆州区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方言那就是马山、川店、八岭山一带的方言。
您现在听到的是一段荆州区马山镇村民们劳作时的对口白,这种方言和中心城区的口音比有更鲜明的特色。荆州区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邹彦:“马山、川店、八岭山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创的方言特别多,比如说,我们别人很客气,我都说过细;我们说明天是么哒;我们说干什么都是搞嘛之。”
马山、川店、八岭山方言与荆门话相似,存在大量弹舌音。记者翻阅相关资料,弹舌音的由来是原先当地人劳作赶驴时发出的声音,后来被沿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其高亢、婉转的腔调也成为了荆州区独具特色的方言之一。而由此形成的马山民歌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