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 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在石首,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或是更早,家家开始打糍粑、熬麻糖、做米酒、磨豆腐、扫扬尘、写对联、割肉、杀鸡、备鱼,准备过大年(春节 )。
除 夕
农历腊月三十,俗称过年。是日,先以“三牲”(猪头、公鸡、全鱼)拜敬祖先,而 后全家大聚餐,谓之“团年”。入夜守岁,围炉烤火,火越旺越好,长火长灯,整夜不熄 ,以示来年兴旺。长者分别给幼儿“押岁钱”,以示新年囊中不空,彻夜为祖先焚香烧纸 ,一更一炷香,行跪拜礼。上半夜,大门掩而不关,谓之“纳财”。午夜设“三牲”祭天 ,鞭炮齐鸣,而后关大门,谓之“关财门”。
正月初一到初三
农历正月初一,天将拂晓,阖家老少,衣冠整洁,齐集厅堂,烧香点蜡,拜祖先,然后开大门(谓“开财门”),焚香烛,鸣鞭炮,朝拜天地谓之“出行”。随之晚辈依次给 长辈拜年,初二、初三,邻里亲友之间相互祝拜,俗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 拜地方”之谚,初一至初三家里不得做新鲜饭菜,不得挑水扫地动针剪。初三“烧门神纸 ”。
正月初四、初五
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 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 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 至此就结束了。
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
初一至十五,举行舞龙舞狮、玩采莲船、蚌蛤精、唱地花鼓、踩高跷,打三棒鼓、小 孩玩草把子龙等文娱活动,俗称“玩春景”。过了十五,“玩春景”停止,开始农事,但草把子龙可玩到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挂彩灯,村村玩龙灯,野外挂坟灯,城乡灯火 辉煌,有“除夕的火、元宵的灯”之谚。是日主食糯米团子,俗称“吃元宵”。入夜“赶 茅狗”,谓之驱邪,即在田头燃起篝火,放着鞭炮,高呼,“嗾啊!赶茅狗,赶到张、李 家灶门口……”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 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过年习俗始终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亲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