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刘道伟
农历春节渐行渐远,人们纷纷调整状态、制订计划,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中。俗话说“常立志不如立志长”,然而生活中,爱定目标却不付诸行动、执行计划半途而废的“口头积极者”大有人在。你是“口头积极者”吗?你认为应如何提高行动力?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0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是“口头积极者”。70.2%的受访青年建议将计划细化,分阶段执行。
66.1%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是“口头积极者”
米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平时做事总爱拖延。“我会做计划,宣称要抓紧时间完成任务,但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其实迟迟完不成计划,我心里也有压力。”米雪说,她身边“口头积极”的同学很多,能做到“雷厉风行”“今日事今日毕”的是少数,“期末考试前,有同学早早定了复习计划,但不到考前最后一晚就复习不下去,可谓‘人有多大胆,复习拖多晚’。也有同学把时间都花在打游戏上,在交作业前一晚才熬夜赶工。”
27岁的张澜依(化名)是某品牌服装代理公司运营主管。她坦言自己在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小事上经常出现“口头积极”的现象。“比如减肥,我已经连续好多年和亲友们说,自己一定要瘦下来,可从未真正为此努力过”。
调查中,66.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是“口头积极者”。78.1%的受访青年表示周围“口头积极者”多,其中21.7%直言非常多。
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受访青年中的“口头积极者”(68.1%)比女性(63.2%)更多。
在米雪看来,光说不做,行动力差,和自身做事习惯差、自我要求低有关。不树立明确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总会被一些东西动摇。自我约束能力差,就难以拒绝诱惑,最后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口头积极”,做事半途而废?调查中,68.9%的受访青年归因于自我定位不准确,高估自身能力,58.1%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没有合理安排时间所致。
对于一些年轻人“口头积极”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徐光兴分析,以下类型的人更容易出现“口头积极”的情况。一是人格不成熟,这样的人做事欠思考,立的目标不切实际;二是虚伪人格,这样的人容易为了追求好名声表面积极,实际不想去实行;三是冲动性人格,就是常说的“三分钟热度”,这样的人比较情绪化;四是跟风心理,自己没有主见,看到人家行动或者放弃,自己也跟着行动或者放弃。
提高行动力,70.2%受访青年建议分阶段执行计划
“口头积极”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调查中,64.3%的受访青年认为这会打击个人自信心,降低自我认同感,60.9%的受访青年认为“口头积极”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行动力的增强。
“口头上说着,可总下不了决心去行动,最终也没什么进步,甚至会退步。时间长了,与身边人的差距就会显现出来。”米雪认为,缺乏行动力更容易知识匮乏和精神空虚,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变差。
张澜依坦言,“口头积极”让她每天都过得庸庸碌碌,缺乏成就感。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讲究诚信,没有诚信的人,在社会、事业、人际上都难以立足,影响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徐光兴表示,虽然“口头积极”能让人的精神振奋一下,但若经常只说不做,在他人眼里就是虚伪的表现,容易失信于人。
如何提高行动力,改变“口头积极”的现象?调查中,70.2%的受访青年建议将计划细化,分阶段执行,60.0%的受访青年表示要找准自身定位,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
“俗话说‘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实现目标,‘做’比‘说’往往更加重要。社会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在人格上完善成熟。个人也要增强行动力,积极实践。”徐光兴说。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青年中,46.3%是本科生,13.2%是研究生,39.1%已经工作。男性占58.5%,女性占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