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沙市中山公园的江津晚泊游廊里树起一块大石碑,这块碑是清道光年间一块有关保护两沙运河畅行警示碑的复制品。
重树的清代两沙运河警示碑
我有个多年的老友,他是个收藏爱好者。几年前我在他家作客,他让我看刚收到的两块清道光年的古碑,一块是荆州府制,另一块是江陵县府制,碑文内容都差不多,都是有关保护两沙运河畅通安全的。他说有文物贩子想将这两块碑买了运往外地,这是荆州的历史凭证,怎能任凭流失,于是他不惜重金买下,只望有一天能在荆州文化景点建设中起点作用。他知道我喜欢研究点地方文化,就特地让人精心制了一张碑文拓片送给了我。
清道光年碑文拓片局部
去年见到荆州市公园管理处的蔡林主任,他是个踏实做公园文化景点建设的人,于是就建议他复制那块清道光年荆州府的碑,树在江津湖边,以增加沙市中山公园的历史文化含量。蔡林主任欣然采纳建议,将那张拓片拿去,按原件精心复制了荆州府制的那块大石碑。
1918年,日本《支那省别全志•湖北卷》刊载的两沙运河图
宋朝末期,荆州守军为防蒙古骑兵南侵,在荆州城北一带利用湖泊与河渠建成“三海八柜”,以此作为一道借水拒敌的军事屏障。但因此也造成原有人工运河与天然水系的混淆。明清两代经过几次官督民办的疏浚,最终才在沙市与沙洋之间形成一条水运通道,即后来的两沙运河。
两沙运河中间的长湖
两沙运河中间有座长湖,是由古云梦泽变迁而成的一条长条状河洼地大湖泊,流域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若以长湖来分界两沙运河,湖西边的河段在沙市境内,因便利舟船运输称作沙市便河;湖东边的河段在沙洋地界内,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于沙洋境内的汉江堤段溃口冲出的一条水道,因常有运粮船队在这条水道穿行,而被称作运粮河。
1935年被水淹的金龙寺
两沙运河的西边与东边河段大致呈南北走向,很像一个“N”字。船从沙市便河码头起航经塔儿桥、金龙寺、沙桥门,从关沮口进长湖,在横渡长湖出蝴蝶咀后,再入西荆河至牛马咀(或张家咀),沿高桥河北行,经脉旺咀、高桥、鄢家闸止于沙洋的塌皮湖,全长约87公里。
1895年,沙市开埠时在长江上穿行的大木船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开沙市为通商口岸后,沙市商贸繁盛,全国“十三帮”商人都在这里经商。从长江上用大木船运来的货物,或江汉平原乃至从北方来的货物,也多是通过这条两沙运河聚散。假如没有这条两沙运河,那么从长江边的沙市码头将货物水运到汉江边的沙洋码头,运输船就要顺江而下先到汉口,而后再绕龙王庙入汉江,逆汉水上行才能抵达沙洋码头,整个水程要整整多出600多公里。正是因为两沙运河可缩短水路运程,因而自古以来这条运河就是沟通长江与汉江的一条快捷水道。
在清朝中期之前,从长江入汉江的中、小型木船为了进入两沙运河,都是在沙市长江边的拖船埠码头用人力将船拖上岸,而后再从便河脑推入沙市便河,经两沙运河再入汉江。可以说两沙运河曾经是一条维系百万民众经济生活的生命线。
这是1935年涨水时,便河脑码头情景
两沙运河舟船如鲫,商旅如云,流动的财富也引起了强人的眼红。清道光五年(1825年)就有人以筑闸保田为名在河上强行对通行的船只收“买路钱”,对商旅进行敲诈勒索。为了使两沙运河的航运畅通,保护商旅的安全,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荆州府在得知有歹人在运河上勒索船上商旅的举报后,便派官军去严查,不仅将一干人犯捉拿下狱,而且还在两沙运河沿岸的码头处立碑刻下文告,警示歹人不得擅自在运河上设闸设卡,更不得向船上商旅乱收“买路钱”,否则一经捉拿便严惩不贷。
斗转星移,沧桑变化,这两块大石碑本已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可偏偏被我的那位友人慧眼发现,又偏偏为蔡林这样有眼力的建设者所看重,这才有了今天江津湖边重树的这块清代两沙运河警示碑。
沙市中山公园始建于1933年,这个园建设时就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十分注重本土历史文化的彰扬,园内曾建有屈原居、武侯祠、太岳堂、卷雪楼、春秋阁、孙总理纪念碑等。这些都是宣扬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设施,旨在让游人在游玩中感受历史文化的薰陶,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曾为两沙运河故道一段的江津湖
江津湖是两沙运河仅存的一段故道,这次在湖边重树清代两沙运河警示碑,不仅是这座老公园发扬传统建设文化的一次新展示,更是彰显古代荆州官府维护经济秩序法制文化的一个新亮点。这对于人们重温那段远久的历史,更深的认识荆州,了解荆州,无疑会起到形象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