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湖北篇:荆楚大地涌新潮

2019-07-26 17:22   央广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第五期特别直播 “荆楚大地涌新潮”,来到的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

  图为:三峡大坝 

图为:荆江分洪工程

千湖之省起大坝

水,是湖北的基因;坝,是湖北的骄傲。这里,世界头号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昂首耸立;这里,诞生了共和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这里,孕育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从饱受千年水患到笑看大江东去,在18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湖北人书写了治水兴水的传奇。

“水”字,串起了湖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长江经济带,一路欢歌的滚滚长江,为荆楚大地注入无限活力。

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考察长江,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把脉问诊,为新时代湖北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引领、实践指南和精神动力。

  70年来,长江两岸日新月异,荆楚大地捷报频传。无论是老湖北人还是新湖北人对身边的变化都有着深切的感受。今天,一位特殊的嘉宾来到了直播间。

  主持人:炆诺,你好!先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杨炆诺: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杨炆诺,是一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在校学生。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湖北人。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做客直播间。

  主持人:我先考考炆诺。你能不能给大家仔细介绍一下刚刚播放的片花里那些“湖北骄傲”?

  杨炆诺:好,这难不倒我。首先,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这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水利名片了,综合工程规模世界第一、防洪效益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我还听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也就是刚刚片花里提到的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主持人:说的不错,我再来帮你补充一个,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这个工程就像一个报幕员,拉开了共和国挑战长江千年水患的序幕。

  打开湖北地图,从西北部的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到南部的荆江分洪区,再到西部的三峡大坝,可以说除水害、兴水利承载着湖北对生存与发展的渴望,也是共和国大兴水利在湖北最清晰的足迹。

  截至去年,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累计通过货运量超过11亿吨,三峡水电站发电量超过11000亿千瓦时,源源不绝的电能昼夜不息的输送到祖国各地,相当于少燃煤3亿多吨。

  除了航运和发电,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汛。目前正值主汛期,有了三峡大坝的天然屏障,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已经大大减轻。就在4天前的22号,三峡水库迎来了今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大坝安然无恙,下游浪静风平。

  水之利,在发展经济、改善环境、造福民生。三峡大坝的坝头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库区村,移民村,贫困村。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曾走进这座长江边上的新村落。一年多过去了,如今的许家冲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来看看马喆、张毛清、凌姝的报道。

  晌午时分,长江边的雾气还未消散,许家冲村的便民洗衣池早已热闹了起来。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方洗衣池旁和村民们拉家常、话长江。习总书记还接过村民洗衣用的棒槌,俯下身,试着捶打了几下衣服。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和习总书记对话的村民刘正清记忆犹新。

  刘正清:他开始说,你们这个洗衣服的水从哪里来?我说我们从那个山上来的泉水。他就说,那你们这个脏水都流到哪里去了?我说汇集到污水处理厂,过滤了都流到长江去啦。他说听到你们这些话,我真的很高兴。

  洗衣池建成七年来,已为全村节水25万吨,也为村民省下了40万的水费。小小的洗衣池背后,是长江大保护的理念在这个三峡移民新村的落地生根。如今,许家冲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坡地上绿树成荫;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垃圾处理后再掩埋。

  从当年的三峡移民村,到如今的生态环保乡村。在许家冲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长江的生态饭、旅游饭。21家民宿餐饮开张迎客,数百米长的民俗文化街也办的有声有色。刘正清说,尤其节假日里生意好的不得了。

  刘正清:预约了有一百多人了嘛,他是问你们这里住不下了怎么办?我就说那你放心,我们这里整体都在做民宿,有吃有住,欢迎你们来这里跳跳舞啊。他们来过的都点赞,说我们这里空气也好,环境也好。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支援三峡建设,131万人举家搬迁。现在这座移民新村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在湖北,除了三峡工程,还有一个创造了很多个“世界之最”的超级水利工程,那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自此,长江水正式进京。

  为京津冀地区输送一库清水的水源地——湖北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库如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上连线正在丹江口水库的十堰台记者海天。

  主持人:你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哪里?现场情况是怎样的?

  记者:我现在是在丹江口市城区丹江口大坝坝上,现在是下午1点13分,就在刚刚,从坝下汉江集团指挥调度中心传来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自2014年12月12号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已累计向北方输水228亿立方米。

  “清水北上三千里,润泽中华亿万人”。现在,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可以直接舀起来饮用。

  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2009年,移民外迁战鼓擂响,湖北省委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丹江口市均县镇怀家沟村是移民试点外迁村,村党支部书记程时华,当时已身患癌症,倍受病痛折磨。一双儿女都在十堰工作买房成家。他完全可以不选择外迁,但是他不外迁,村里700多移民外迁的工作就很难做。做为一名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程时华第一个签订移民外迁协议,使得怀家沟村移民外迁工作顺利推进。2009年7月24号,年仅52岁的程时华倒在移民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我刚刚讲的这位移民的故事,只是丹江口市10万移民的一个缩影,他所折射出来的光辉,铸成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主持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十堰市为了守护这一库清水,又做了哪些工作?

  记者:好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库清水的背后,是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守井人”的使命担当。比如说,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丹江口库区大面积拆除了网箱养鱼设备,而且早在2011年12月,十堰就在湖北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到2017年,十堰已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2811名。

  河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田,全年仅总河长就巡查丹江口库区、汉江干流等主要支流就有数十次,切实做到了“开展一次巡河,解决一批问题”。

  2017年12月,丹江口水库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2018年12月,十堰市获评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图为:湖北潜江虾稻共作实训基地

  鱼米之乡跨国门

  一曲《洪湖水》,唱响全世界; 一盘小龙虾,火遍亚非拉。 湖北农业,从自己种,自己吃,到出口160多个国家,鱼米之乡,香飘世界; 湖北工业,从传统型的武钢、武船、武锅脱胎换骨,到领跑全球的长飞光纤,创新驱动,荣耀中华。

  如果说“千湖之省”是湖北的第一张名片的话,那么“鱼米之乡”就是湖北的第二张名片。

  “农稳天下安”,作为共和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农业大省湖北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千湖之省,水系纵横,独特的自然环境让湖北的农产品屡屡成为爆款。

  主持人:炆诺,你应该品尝过不少的荆楚美食,如果说非要选出一样能代表湖北的实物,你们会选择什么?

  杨炆诺:我觉得是小龙虾。现在正是夏天吃夜宵的季节,小龙虾应该是全国当之无愧的网红产品了吧。我还记得,去年世界杯的时候,还有湖北十万只小龙虾出征俄罗斯的新闻,当时我湖北的同学就特别骄傲地告诉过我,湖北小龙虾的产量是稳居全国前列的。

  

  图为:以小龙虾为食材制作的全虾宴

  不仅是产量,湖北的小龙虾已经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了,从养殖到加工,从餐饮到电商,湖北小龙虾产业的总产值在去年突破了千亿元大关,成为湖北农产品行业内的首个千亿产业。

  湖北小龙虾的发展与“虾稻共作”的综合种养方式密不可分。而且,由小龙虾虾壳提取的甲壳素是不少保健品的原材料,这些都是可以出口创汇的。

  一只小小龙虾,背后却是湖北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培养出的新动能。

  不断涌动的新动能让“鱼米之乡”焕发新活力,同样也让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的湖北工业脱胎换骨。

  新中国成立之初,武钢、武船、武锅等一大批“武字头”国企挺起了中部工业的脊梁,成为湖北工业的骄傲。其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更是新中国的首家钢铁企业,被称为钢铁业的“共和国长子”。

  2016年,宝武钢铁集团宣告合并,开启了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新篇章。武钢曾走过哪些辉煌?通过一段凌姝的报道来回顾一下。

  2016年9月22日,随着宝武钢铁集团合并,我国建国以来的首家钢铁企业,被称为钢铁业共和国长子的武钢彻底成为历史,如同1958年9月13日清晨,1号炼钢炉吐出的第一炉铁水。

  1975年才到武钢的朱志都没有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当年已经40岁的他和1200多个攀钢的同事,顺长江而下,从四川来到了武汉,迎接他们的是挂满了厂房的标语横幅——“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朱志都:那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周总理亲自批示的,武钢一米七,我们是负责热轧,过来那些工人干活,那说实在的,进来的水泥、沙子,不讲报酬,七八点就卸车,卸到十一二点,卸完以后回来,就这么干。

  朱志都口中的“一米七”说的是武钢1974年从德国、日本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当时被看做武钢系统升级后的第二次创业,因为这第二次创业,朱志都被调离了家乡。

  1996年,中国粗钢年产量突破1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同样是1996年,61岁的朱志都从武钢结构厂退休,在武钢工作了20年的他几乎经历了武钢乃至中国钢铁行业最辉煌的时代。

  说起90年代的骄傲,朱志都55岁的大儿子朱建军抢着接过了话头。那时候,武钢职工的吃穿用度都由厂里发放,逢年过节,鱼肉水果成箱成袋地往家里搬;武钢总部所在的武汉市青山区遍布以“武钢”命名的学校、医院、电影院、派出所。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长生对那时武钢的辉煌同样记忆犹新:武钢是武汉的经济支柱,80年代、90年代,包括本世纪初,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钢铁、机械、重工业、重型工业,武钢显然是龙头。

  

  图为:武汉未来科技城

  “武钢显然是龙头”,一句话道出武汉这座老工业基地曾经以钢铁行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在老国企武钢与上海宝钢公司实现战略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范例的同时,新产业也在拔节生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图为:长飞光纤技术人员正在检测产品是否达标

  在长江岸边,湖北的新动能正在澎湃涌动。201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92倍。武汉也从“钢的城”变身“光电之城”、“创新之城”,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坐落于此,新武汉造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那么,武汉新旧动能转化的通关密码是什么?这要从一根光纤开始讲起。 马上连线武汉台记者李欣。

  主持人:光纤背后都藏着哪些故事?给我们介绍一下?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信息传输的神经、载体——光纤。我现在手上就拿着一根,这根光纤看上去非常的普通:银色的,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细。那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我手上的这根就是全球最细最快的光纤了。如果说普通光纤是信息单车道,那么我手上的这一条就是10车道。这种光纤,一根就能让全球70亿人同时通话还互不影响,下载一部高清电影用时不到1秒。而这种全球最细最快的光纤就是在这里研发生产出来的。

  现在我身旁有一个非常高大的,像一座尖塔一样的设备。这个设备叫做拉丝塔,是生产光纤的关键设备,通过这个设备,可以生产出超过6米长的光纤玻璃棒,把它竖起来,将会有两层楼那么高,是世界上最大的光纤玻璃棒。我刚刚提到的能让全球70亿人同时通话的光纤,就是通过这个玻璃棒拉丝而成的。每根这种玻璃棒可以生产出超过两万公里的光纤,可以围地球绕半圈。

  让人兴奋的是,早在2010年,长飞就拥有了这个高端设备的完全知识产权,经过10年的卧薪尝胆,长飞也成长为了全球“行业的领军者”。而在此前,长飞公司是一个技术靠引进的制造工厂:进口设备投入占到整个投资的比例高达60%以上,连一个螺丝钉、一个配件都需要加价进口。这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蕴含着武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通关密码: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主持人:武汉正力争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武汉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做了哪些工作?

  记者:说到创新,就不得不提到长飞公司所在的东湖高新区了。这里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被誉为“中国光谷”,是武汉的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之一。可以说是“硬核光谷”了。今年是光谷成立的第31年,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中跻身前三。这里已经变成了中国经济最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说到活力,我想作为一个武汉人,谈谈最直观的感受:30年前,这里是武汉的郊区,荒草丛生,没有通几路公交,走在路上也基本看不到什么人;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通往“光谷广场”这一站的地铁几乎没有什么峰值变化,车厢里永远都是满满当当。你走在路上,碰到的10个人里至少有7个是年轻人。光谷的发展是武汉市创新发展的缩影。

  在过去的2018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GDP比重20.56%。

  

  图为:东湖绿道

  极目楚天写绿意

  这里,数百只国宝江豚在长江自由呼吸; 这里,上千只国宝金丝猴在神农架闲庭信步。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紧锣密鼓, 保护、发展、协调,三大新理念责任在肩。 舍弃的是115家沿江化工企业, 恢复的是1.2万亩的岸滩绿地; 换来的是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拥有的是极目楚天,满城黛绿。

  主持人:说起湖北,炆诺你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杨炆诺:我觉得是水,这里是千湖之省,又是长江岸边,有江有湖,人水相依。

  长江汉水润泽荆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丰沛的江河湖库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滋养着18万平方公里区域和6100万荆楚儿女。湖北的历史,真的就是一部人水相融、人水相依的发展史。

  作为传统的重化工城市,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长江三峡的生态敏感区。从2017年以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化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搬”,实现沿长江1公里范围化工装置“清零”,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马上连线宜昌台记者陈灿,听一听那里现在的情况。

  主持人:你好,陈灿!你目前具体在什么位置,给我们介绍一下那边的情况?

  记者:我现在是在宜昌猇亭岸临江公园424公园,放眼望去,松树、梅花、文竹等各种各样的绿植随处可见,绿草红花交相辉映。盛夏时节,经过整治后的长江岸线宜昌猇亭段,“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已初见雏形。很难想象,424公园的选址地点曾是通达港埠码头搅拌中转站和云天商贸煤场原厂区,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光灰大道”。这片面积13000平方米因长期作业留下的“煤土地”,在去年也换了“新装”。 腾退岸线,还绿于岸。2018年,宜昌长江两岸,种植护堤护岸林2611亩,岸线复绿1822亩。在城区,滨江公园正在向东延展,以猇亭古战场文化,码头元素,打造生态人文绿色长廊,给长江镶上一条绿色项链。

  主持人:我看到一份资料,说宜昌市100多家化工企业“关转搬”,涉及上千亿资产和职工5万多人,地方政府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清零”行动的背后,宜昌是如何做的?

  记者:宜昌市对一些化工企业进行关停搬迁,也并不是一拆了之。宜昌瞄准生态痛点,打出标本兼治“组合拳”。设立1亿元市级专项资金,并引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和一流化工专家团队打造高水平精细化工园区,力促化工产业迈向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借助现有的资源优势及渝东鄂西对外交通的枢纽,向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临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方面转型升级,宜昌还将重点发展专用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化学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向电子化学品和功能材料方向突破性发展。

  为继续做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宜昌市政府2018年底发布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分工方案”和项目库,总投资达到2700多亿元。从2019年开始,宜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从点源治理上升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修复,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探索新模式,开拓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宜昌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44亿元,增长47.9%,增速居全省第一;长江干流3个水质监测断面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

  生态好不好,江里的鱼儿是终极裁判。近年来的考察发现,宜昌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2015年普查时的2到3头,增长到17头以上。

  

  图为:湖北洪湖拆围还湖美景重现

  

  图为:湖北荆州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留住大自然中独特而美好的生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有“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称号的荆州石首市,将目光聚焦到了近13万亩自然保护区建设上来,在一片长江故道上,把一个近2000头野生麋鹿的天鹅洲保护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野生麋鹿基地。

  下面,通过荆州台记者唐华采制的一段录音报道,听听那里的情况。在这篇报道里,人退鹿进,人水和谐的画面扑面而来。

  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的3月至5月是麋鹿产仔高峰期,记者看到一群刚出生的橘红色麋鹿宝宝,在妈妈的照顾下悠闲地散步,100多只小麋鹿的降生让这个长江中游特有的麋鹿野生种群不断壮大。

  1991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石首在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的夹角处成立2000亩的麋鹿自然保护区,1993年、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麋鹿苑引进麋鹿64头。2007年,随着麋鹿种群扩大,省政府决定,扩大麋鹿保护区至15000亩。在随后的10年里,保护区内的麋鹿和98年大洪水出逃自救的麋鹿繁衍生息,种群不断扩大,总数已达1400多头,而保护区1.5万亩的面积只能养活约500头麋鹿,“人鹿争地”矛盾日益突出。

  石首天鹅洲柴码头村六组村民黄锡泉: 就是要把我们外边的地征收过去,我们也要生活,要生存。

  当时,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有7个自然村和大量的农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农田中残存的化肥和农药会流入到长江故道内,从而影响水体水质,也影响着麋鹿的健康。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杨涛:通过对它的保护,更多的是来保护栖息地,栖息地保护好了之后,它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水鸟,动植物都会慢慢恢复,对整个生态来说肯定是越来越好。

  保护麋鹿就是保护生态,是长江大保护的重大行动。 2017年10月31日,湖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给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8000亩缓冲区。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副主任蔡家奇: 不管是解决缓冲区的问题,还是麋鹿种群的发展,就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起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

  省里决定给麋鹿让地8000亩后,石首市立即紧急行动起来,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制定缓冲区土地征收划拨方案。天鹅洲开发区成立工作专班,与土地权属相关单位、农民、私人承包主协商,争取早日达成补偿协议。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杨涛:石首市先垫资向老百姓把这个地租回来了交给保护区管理。

  现在麋鹿自然保护区已有1000余头且全是自然放养的麋鹿。麋鹿的繁衍,也意味着我国结束了数百年无野生麋鹿种群的历史。采访中,当地村民对征地工作都很支持,他们表示:天鹅洲生态资源这么好,又有麋鹿和江豚两个‘国宝’,可以发展生态旅游。

  石首天鹅洲柴码头村六组村民黄锡泉:把我们这里的生态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这里就是金山银山了,老白姓也不用愁有吃没吃了。

  应该说,石首天鹅洲麋鹿保护区“人退鹿进”的做法,无疑是最终解决当地人鹿之争的最好选择。人退鹿进,也是以退为进,这就是长江大保护的生态辩证法。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令人可期,天鹅洲也将成为长江生态文明的样本。

  

  图为:东湖绿道

  大江大湖大武汉,接下来我们要到百湖之市的武汉去看一看。

  在武汉东湖之滨,一条长达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真正体现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

  东湖现在已经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必去之地。马上连线正在武汉东湖绿道采访的央广记者左艾甫。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在东湖绿道采访的情况。

  记者:我现在就是在武汉东湖绿道的湖中道,这个湖中道是东湖绿道的7段主题景观道之一,横穿东湖中心。这几天是武汉市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我刚才测试了一下,在大门口的树荫底下,温度计显示是38.5℃,来到湖中道以后,目前温度计显示是36.5℃,特别是站在湖边,微风吹过来,明显比来这里之前凉爽了很多。今天天气虽然很热,但我看到来东湖绿道游玩的人真不少,现在因为是暑假,孩子们比平时也多了很多。官方数据显示,自2016年底东湖绿道开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东湖绿道逐渐成为各地游客旅游休闲和武汉民众户外活动的热门地。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曾经的东湖并不是武汉人游玩的首选之地,最近几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这里成为了城市的“绿心”?

  记者:确实像你说的那样,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东湖周边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东湖一度成为武昌、洪山地区的“天然污水处理厂”,水体浑浊,一到夏天东湖周围就会散发着死鱼的恶臭,那个时候市民最怕夏天到东湖来。从2009年起,武汉市委市政府围绕东湖治理,推出系列举措和办法。全市主城区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2200公里污水管网,在东湖及周边汇水区域,一张有效保护网逐渐形成,根据东湖风景区发布的监测数据,今年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40年来首度监测到Ⅱ类水,全湖近50%水域达到Ⅱ类水质,创下40年来最好水平。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其中,帆船、公路自行车、公开水域游泳和马拉松等4项赛事将在东湖及绿道区域进行。到时候这里将再次吸引全球瞩目。

  武汉,现在不只是东湖绿道,武汉市近几年持续推进“两江四岸”综合整治,曾经的十里荒滩变成景色宜人的城市公园,目前沿江的武昌、汉口、青山区的江滩美景也成为城市新的名片。武汉正向世界讲述一座特大城市的生态回归故事。

  人文湖北谋新篇

  忆往昔,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有如长虹卧波,龟蛇静,起宏图。大国工匠,湖北精神,敢闯敢试敢担当。看今朝,从“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到“战斗英雄”张富清,共和国的荣誉榜上,湖北故事连篇而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100万荆楚儿女,有榜样的力量,有主动的作为,会当击水三千里,明朝荆楚更辉煌。

  主持人:湖北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我听过一个说法,说湖北很多人都说湖北人有“不服周”的精神,这个“不服周”是什么意思呢?炆诺给我们解释一下?

  杨炆诺:好,“不服周”最早的典故是指在战国时期,楚国强大到可以不服从周昭王的统治。数千年传承下来,现在的“不服周”就成了武汉人的口头禅,也成了湖北人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代名词。

  

  图为:战斗英雄张富清

  谈到敢想敢做“不服周”,在湖北西北部的大山里就有这样一位95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让我们通过一段央广记者张毛清、张晶的录音来认识这位来自湖北的时代楷模。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来凤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在县城一栋老居民楼里,95岁高龄的老党员张富清正在翻阅一本泛黄的新华字典,手边,是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张富清说,只有坚持学习才不会退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张富清:一个人不学习就必然后退,学着就一定会前进,工作好就是靠学习来的。

  1924年,张富清出生在陕西汉中。1948年,24岁的张富清参加西北野战军。当年11月,他参加了配合淮海战役的永丰战役,数次当前锋、打头阵。

  张富清:永丰战役由我们6连担任突击组,夜间匍匐前进。打死七八个敌人后,就把我带的8颗手榴弹,还有一个炸药包捆在一起,将第一个碉堡炸毁了。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期间获得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1955年1月,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贫困山区来凤县工作,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

  在来凤县,张富清老人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上世纪60年代,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第一个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

  张富清:要精简群众,首先从我开刀。只有这样,一是对工作推动彻底,二是群众没有任何说的。

  直到2018年底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张富清才出示了自己尘封63年的军功章。

  来凤县人社局退役军人事务登记人员聂海波:看到他这个战斗功绩,我整个人就楞住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来凤县还隐藏着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张富清可算是战功赫赫却隐姓埋名、宁静淡泊的湖北榜样;在湖北,还有一群敢于立碑江河,亮相世界的榜样。在江城武汉,两江四岸。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图为:武汉长江大桥

  被长江和汉江隔开的武汉三镇,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的长江大桥就有11座。武汉,也因此成长为新中国的“桥梁之都”。关于武汉的桥跟水的故事,一起通过央广记者凌姝的一段录音来了解一下。

  又是一年防汛时,长江急流再次拍击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上。62年来,这座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历经7次较大洪水、近百次轮船碰撞,却依旧屹立江面,成为江城武汉的独特地标。

  1957年10月15日,一桥飞架南北,曾经为长江天险阻隔的中国南北一线贯通。今年87岁的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刘长元仍记得,大桥施工时的重重困难。

  刘长元:我们用的钢材是从苏联进口的,3号桥梁钢;我们起吊的设备,举全国之力,也只有两个35吨的吊船、1个75吨的吊船,这个75吨的吊船还是不能转的,现在就不一样了,拖着来3000多吨,再看75吨,简直是可怜的很。

  距离武汉长江大桥不到10公里,浑身橙黄色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正紧张地粉刷上漆,预计今年通车。宽阔的长江上,十座高低错落的桥梁比邻而立,跨过60余载岁月。

  从第一座桥到第十座桥,武汉的建桥国家队也从向国外专家取经到靠自己创造纪录。中铁大桥局杨泗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郑大超非常自豪。

  郑大超:我们杨泗港桥,从设计,武汉的本土设计院,中铁大桥院;施工的话,是我们中铁大桥局;钢梁制造,也是我们的本土企业,武船,全部都实现了国产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用过直径6.2毫米和抗拉强度1960兆帕的钢丝,也是开创性的设计。

  从武汉长江大桥的艰难起步到如今集聚设计、施工、钢梁制造的“一条龙”造桥产业链,万里长江上的七成桥梁都被打上武汉印记,曾被天堑阻隔的江城武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桥之都。

  7月15日,被孟加拉国人民称作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完成水下基础桩,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武汉建桥国家队的故事正从长江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的艰难起步到建出武汉造的世界级桥梁,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湖北人就是这样“不服周”。

  

  其实不仅仅是武汉的建桥国家队,湖北人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创新的足迹。比如,汉正街写下了“天下第一街”的商业传奇;武汉市政府聘下了中国国企的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还有点燃我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之火的咸安模式。

  主持人:听过一种说法说,武汉是全球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炆诺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么?

  杨炆诺:其实对武汉的第一印象,来自一张交通卡,每个到武汉读书的大学新生,都会收到这样一张武汉通,上面写着——欢迎你来一起建设大武汉。收到的时候,觉得好温暖,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里面还充了有一百块钱,所以就更觉得这个城市对年轻人很友好。而且就在这两年,武汉还有很多跟大学生相关的政策,我的好多学长学姐也在毕业后选择留了下来。

  主持人: 相信不少在湖北上大学的同学们会跟炆诺的学长学姐会有一样的选择。我看到一份数据,到去年为止,两年间,武汉大学生留汉的总数已经达70多万人了。炆诺刚刚给我们讲了你对武汉的印象,那么湖北呢?今天和我们一起聊了这么久,你眼中的湖北又是什么样的?

  杨炆诺:今天参与节目,确实觉得对湖北更加了解了。其实,我到湖北读书也只有一年的时间,最直观的印象还是来自于学校。我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是1952年建校,相对于同城的武汉大学来说,是一所很年轻的高校了。但是,从我入校开始,我就听到过很多老师告诉我,我们华中科技大学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高校,也是新中国教育的缩影。 数十年时间的发展,它成为国家的首批“双一流”大学,拥有许多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前沿成果,比如奠定了我国引力研究国际领先地位的 “引力中心”,还有不少知名校友,比如我们每天用的微信,产品经理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张小龙,当然还有前段时间,大家讨论的很多的华为公司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来自华中大。所以,我眼中的湖北,就像我的母校一样,务实奋进,正是青春年华!

  主持人:好的,感谢炆诺和我们分享你的感受。

  回望古老的湖北,展望青春的湖北,一个全新的湖北正在展翅飞翔。

  湖北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弘历史。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注脚。

  放眼长江,润泽荆楚大地;极目楚天,涌动绿色浪潮。抬头望,江湖长,又一轮朝阳。

  监制:梁悦、王志刚

  责任编辑:费磊、杨宁

  撰稿:张毛清、凌姝、左艾甫

  记者:张晶、张卓、黄炎秋、熊峰、高波、张军、李欣、陈灿、刘侃、童思维

  特别致谢: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十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新闻综合广播、宜昌三峡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荆州广播电视台荆州之声、恩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部(排名不分先后)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907/87a733241b1b1b7110e4ba63d53a30f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