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连着最基层,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基层干部群众回信。一封封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体现着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怀,蕴含着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表达着对奋进新时代的殷切希望。
今天(8月2日),《人民日报》第1版推出了“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系列报道,头版点名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
当时,徐本禹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放弃读研,奔赴山区,志愿支教。在他的资助、辅导下,康胜美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2005年,徐本禹离开后,华中农业大学招募新的志愿者,一棒接着一棒传……康胜美以全村第一的成绩考上猫场中学。此后,又考取毕节民族中学。
刚入高三,康胜美的母亲查出肺癌。她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复习、考试,成绩一再下滑。
“那是最暗淡的日子,每天都想放弃。”康胜美说,“本禹志愿服务队”再三开导、鼓励,她终于考上武汉的一所高职院校。“高职毕业时,徐本禹老师送我到车站,给我一本书,叫《感动的力量》。他说,‘志愿’内化于心,发现身边感动,把感动化为行动,用行动带来感动,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带动更多人。”
目前,湖北创建182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参加人数超过13.2万。编排的话剧《牵挂》在国家大剧院、高校巡演60多场,公益项目涵盖支教、扶贫、环保、关爱特殊群体,志愿服务跨越多个省区市。
贵州毕节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学生家里,“本禹志愿服务队”队员正在做家访。陈礼源摄
把论文“写”在鱼塘边
养了3年的冷水鱼,眼看着个个膘肥体壮,拿到市面上,准能卖个好价钱。不承想,一场大雨引发山洪,淹了鱼池,冲走大鱼,损失不小。
“那是2016年夏天,热浪滚滚,我却心灰意冷!”湖北省建始县花坪镇大洪寨村的“鱼老板”田大才说起往事,唏嘘不已。
放弃渔场,卖房还债。田大才无路可走时,“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水产博士”张学振在火车上站了4个小时,急忙前来支援。
张学振和田大才是老朋友。从2013年开始,张学振参加博士服务团,开展科技扶贫。第一年,这位“水产博士”在农村住了150多天,从育苗到配饲料,再到鱼病防治,手把手将老田教成了“土专家”。
两人再见面,田大才眼圈通红,说啥也不想干了。张学振握着老田的手:“虽然鱼跑了,但人在、池塘在、技术在、梦想在,咱可以东山再起。再过三四年,又是一塘鱼!”
张学振陪着老田,跑到省市县相关部门,争取灾后重建资金,拿到400万元贷款。老田又抵押自家汽车,赊来40吨鱼饲料。
田大才在占地3万平方米的野三河冷水鱼养殖场开始二次创业。“去年,赚了200多万元。今年,有12万斤虹鳟、鲟鱼、大鲵上市,能挽回全部损失。”田大才笑着捞起一条,上秤,足重9斤!
“我是研究水产的,如何做到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就要干在实处,把论文‘写’在鱼塘边。”张学振说。
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社会需求,“本禹志愿服务队”成立21支特色分队,建立30个工作站,打造20个品牌项目。“张瑜服务队”走进社区,教居民插花、家庭园艺栽培。“食科一家人”办起食品安全、食品营养课堂。“绿色协会”参与“守护一江碧水”行动,沿着长江查水质、搞调研、宣传环保,深受欢迎。
在志愿服务中找到青春方向
“‘周种地’来了!”随着一声大喊,王可给了周俊一个拥抱。
因为学的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在武汉市盲童学校,周俊有个外号叫“周种地”。过去8年,他作为“红杜鹃爱心社”社长,除了去贵州支教,几乎每周都来一次,陪伴盲童王可。
第一次来盲校前,周俊虽学了不少和盲童交流的技巧,仍怕不小心说出“眼睛、看见”这些词,伤害了王可。每个星期,他和伙伴们都要写“教学计划”,总结上周活动经验,确定本周活动内容,准备乐器、手工制作材料,最后与盲校老师沟通。
渐渐地,周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信任。有一次,他带着王可来了趟“武汉一日游”。在地铁上,他教会王可如何自己上下车。坐轮渡时,他鼓励王可伸手摸摸溅起的水花。吃火锅时,王可通过微弱的光感,竟把饭菜夹到周俊的嘴里,让周俊心头一热,鼻子一酸。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在徐本禹同志感召下,积极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周俊说,盲童虽然看不见,但不怕困难,苦练本领,他们制作串珠、抽纸盒等手工艺品,义卖捐款给山区的贫困孩子。看到这些,对我也是一次爱的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每次感到压力,遇到困难,想想他们,都能很快平静下来,笑对人生。前年,父亲不幸患上鼻癌,周俊没有颓丧,勇敢承担起家庭重担,与母亲一起精心照料,使得父亲的病情奇迹般好转。
“无奋斗,不青春!感恩从事志愿服务,让我获得力量,找到平台,提高能力,交到朋友,享受理性、充实、美好的青春时光!”周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