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农药膜装瓶,人走带回要牢记;张网捕鸟电动物,破坏生态不轻饶……”7月2日,松滋市涴市镇杨家垴村的广播里正在播放李化国写的《自律歌》。
有文化、会写诗的李化国,是杨家垴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会长。
去年回乡前,他还是涴市镇维稳工作的“老大难”。
李化国原是镇上民办学校的校长,退休后到北京带孙子。因民办教师养老保险金问题,从2009年开始,他多次上访。“镇里领导多次来做思想工作,说难处。”李化国说,这些年省里陆续落实民办教师养老保险政策,问题正在慢慢解决。
去年春天,李化国回乡探亲,看见村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热火朝天。但昔日的学生、村支书周顺林也向他反映面临的发展难题: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乡村振兴缺人才。
“老师不能再给学生出难题,不能给村里拖后腿。”慢慢地,李化国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不再上访,也劝说其他民办老师要相信政策,甚至还寻思着为村里多做一些事情,发挥余热。
去年夏天,李化国再次回乡。他借鉴在北京时了解的经验,建议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下设红白理事小组、人居环境整治小组、公益事业促进小组、民间纠纷调解小组。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李化国担任会长,协助村委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要有村规民约,村干部写不出来,“茶壶倒不出饺子”,只好到处抄,拿回来拼,凑成“十要、十不要”,抽象不具体。老百姓听不懂,不知道怎么做,村容村貌整治一直在全镇摆尾。
李化国主动揽下村规民约细则的撰写工作,并谱写《自律歌》,25句话,350字,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接地气,讲的都是身边事,老师就是不一样。”村民们说,每天广播里放着顺口溜,没事还会一起哼两句。
很快,杨家垴村环境卫生一跃成为先进。涴市镇在全镇推广,18个村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帮助该镇环境卫生从全市垫底升至全市先进。
李化国说,能为村里做点实事,内心更加敞亮。
【记者手记】发挥乡贤余热
看见杨家垴村发展的希望,李化国化解了心结,主动寻思着为村里多做一些事情,发挥余热。
基层工作人手少、群众参与度不高是乡村振兴的两大难题,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五老”乡贤们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和威望高、能力强的特点,刚好补充了力量。
在调解纠纷、复杂问题处理上,他们有威望,群众更认可、更信任;他们有经验,乐当跑腿佬、和事佬;他们有能力,遇难题想对策找资源,拓宽发展渠道。
把这些老同志用好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正能量,对基层治理、紧密联系群众有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