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和大坝。(通讯员 张朝锋 摄)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构想。时光跨越6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如今通水即将5周年。
从湖北丹江口出发,跨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沿着1431.9公里的输水干线,清冽甘甜的汉江水一路汩汩北上。迄今,调水量达239.5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东湖之水。
如同一条“水上长城”、一道“清水长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送去南方的江水,滋润着缺水的北方大地,让沿线5300多万人民喝上了甘甜的南水。这条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在人类波澜壮阔的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华大地上的新地标。
世纪工程跨越61年
9月5日,80岁的杨小云老人,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陪同下,再次登上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蓝天白云下,库区水面澄碧,巨大的标尺显示当日水位在161米附近。极目“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看到参与建造的大坝成为新中国的标志性工程,发挥出巨大效益,老人难掩自豪与激动,主动当起了导游。老人思路清晰,十分健谈,回首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岁月。
1953年,视察了汉水两岸的毛泽东在武汉开往南京的“长江”舰上提出“借点水给北方”,并要求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便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十万大军拉开了治理汉江的大幕。历时15年艰苦拼搏,1973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形成横跨湖北、河南两省,蓄水量达209.7亿立方米的“亚洲天池”。
然而,要让汉江水北上,须将丹江口水库大坝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将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2005年9月26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实施。
此间,浩大的移民工程及沿线水利工程密集启动。
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2014年12月12日,经过跨越两个世纪、61年的构想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送水。12月27日,流淌千里的清亮丹江水涌向北京颐和园团城湖,流进千家万户。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如火如荼的1963年,24岁的杨小云从华东水利学院(现名河海大学)毕业,分配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地。从此,杨小云与大坝结缘一生,参与了枢纽及大坝加高工程建设,直到2016年退休,参与建设、管理丹江口枢纽工程53年,被称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活字典”。
有意味的是,老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作一辈子,直接造福自己的子孙——老人的一个女儿在河北潘家口水利枢纽工作,外孙女在天津市一家医院工作,均喝上了老人辛苦工作一辈子送去的南水。
累计送水“200个东湖”
江汉集团公司水库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5日上午8时,丹江口水库向北方累计调水239.5亿立方米,其中丰水年份向北方生态补水18.28亿立方米,大坝下泄流量维持在505立方米/秒。
239亿立方米水,相当于200个东湖(东湖库容1.2亿立方米)、黄河年流量的三分之一。
这条“清水长廊”,让沿线4省市5300多万群众喝上了甘甜的南水。河北、北京等省市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也明显回升,生态环境大为改善。2018年,仅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就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0.91米。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副院长谢向荣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完成了几代设计人接力打造的梦想。“超出原来的预想。近5年的供水表明,工程使用已接近设计水平。”“最初的设计是:北方优先用地下水,后用南水,地下水不够时用南水作补充水源。”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15年,谢向荣坦言没想到实际情况相反,北京、天津受水已超过规划水量,北京73%的水是南水,天津局部时段100%是南水。
南水北调,还给北方生态带来重要变化。当年因资金受限,设计者将管道改为渠道,形成一条数十米到200米宽的大河,滋润着华北15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地,给缺水的北方平添一道风景,同时也将丹江口二类水质自我净化为一类水质。
四项工程补偿汉江
为了弥补丹江口水库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国家支持湖北兴建了引江济汉、兴隆水利枢纽、闸站改造、航道整治等四项配套工程。
57岁的彭翔鹏与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打了14年交道。2005年接到指令后,他与同事进驻潜江市高石碑镇开展兴隆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回首往事,彭翔鹏特别自豪:“在省内参与这么大的工程,一辈子难得遇到一次!”工程结束后,他从一名建设者转身为管理者,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维护着工程。
引江济汉,除了从荆州引长江水补给汉江外,还成为复兴航运的良机。航船吨位从500吨级升到1000吨级,荆州与襄阳直达,不必再绕行武汉,形成了一条环绕江汉平原、内连武汉城市圈的810公里千吨级航道网络。
在兴隆水利枢纽,船闸副组长李强监控着过闸船只。“平均每天过往千吨船只约40艘,主要是运送建筑砂石料的,每趟10来分钟。”
7年前,他带着爱人从江西九江来湖北参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见证了通航带来的巨大变化:沙洋县依托库区深水航道兴建了千吨级新码头,兴建了港口工业园,开通了集装箱航班;钟祥大宗货物从胡集走水运,成本大幅削减。资料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这里已累计过船5.3万余艘,货物量2335万余吨。
重现梦里水乡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还深刻改变了江汉平原的用水格局。
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至今年8月累计补水182.33亿方,有效改善了汉江中下游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条件。
罗汉寺闸,是天门河流域重要的灌溉节制点。兴隆水利枢纽兴建之前,汉江水位低,设计的自流灌溉流量,逢天旱或枯水期,经常“吃不饱”。自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库区水面壅高约7米,闸口达到12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流量。罗汉寺闸管理分局局长向江涛说,兴隆水利枢纽建成后,天门灌区的引水条件改善,基本上全年可满足引水需求。这里不仅保障天门灌区,富余的水还可供应应城、汉川,多余的水,再由汉川还给汉江。天门市域内天门河、华严湖等河湖水质为之清澈,重现梦里水乡,2018年该市入选年度“中国生态魅力市”。
潜江市从兴隆水利枢纽引水32亿方,兴隆灌区内九成以上农田基本实现自灌,潜江区域河流水质整体超过四类水质,直接助力小龙虾产业跃升千亿级;荆州市从引江济汉工程向长湖、东荆河、荆州护城河补水35亿方,古城重现碧波荡漾。
南水北调,不仅改变受水区用水格局,还为生态环境加分;四项补偿工程,为汉江中下游开发带来历史机遇。南水北调,必将作为一项惠及南北、造福中华的世纪工程,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