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荆州人的骄傲韩其为在北京逝世

2019-10-04 10:31  

据光明网10月3日凌晨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韩其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0月1日17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韩其为出生于湖北松滋。曾任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教授级)。采用力学与随机过程结合的途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有显著的开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泥沙运动理论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国外著名学者有很高评价。

美国流体力学百科全书,曾辟专章予以介绍。在水库淤积方面,对不平衡输沙、异重流、淤积形态、变动回水区冲淤、回水抬高、淤积物干容重、水库淤积控制等均进行了专门研究,基本完成了将水库淤积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过度。

同时,对水库下游河床变形、含沙量恢复、床沙粗化以及河型转化等也有深入研究。深入揭示了泥沙起动机理,研究了其统计规律、输沙率与起动的统一、起动的数量标准、非均沙分组起动以及细颗粒成团起动等。深入研究了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在扩散方程底部边界条件、挟沙能力级配、恢复饱和系数、粗细泥沙交换、床沙质与冲泻质统一运动规律等方面有多项突破和创新。所建立的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一维数学模型理论基础强、功能全、泥沙计算详尽、参数固定、通用性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丹江口、葛洲坝、三峡、大腾峡、东风、向家坝、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工程泥沙方面做了多项研究。特别在三峡工程泥沙方面,完成了水库淤积和下游河道冲刷预报研究、水库长期使用论证、提出了航道控制调度等。对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及洪水变异、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淮河根治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先后发表论文及报告200余篇,出版专著五本。

韩其为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美国流体力学百科全书辟专章介绍。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6本。获水利部论文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2012年7月,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诞生,这巨大的工程凝聚了无数水利行业专家毕生的心血与智慧。其中就有来自松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他也是松滋走出去的唯一院士。

1964年,31岁的韩其为受命担任长江科学院河流室水库组专题副组长,主攻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研究。当时的长江科学院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成员都是被看做为新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研究领域的“国家队队员”。而那时的韩其为,除了一张初中文凭和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游工程局的十几年工作经历外,一无所有。

不惧艰难,摘取泥沙研究之明珠

水库淤积和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还属于国际上的一门前沿学科。要将泥沙运动的规律转变成可以计算的数学模型,要让人们能够清晰地预测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河流河床的变形情况,这是韩其为毕生研究泥沙运动的出发点。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溪流,其中所包含的泥沙数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韩其为选择的课题,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寻找泥沙运动的规律,韩其为几乎将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上,在家里,他在书桌上写;在野外调查时,他在颠簸的船上写;在出差的路上,他就在哐当哐当的火车上写;开会、旅行、穿衣、吃饭,甚至每天睡觉,他依然在推导一些数学公式,关于泥沙运动的课题,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

就是以这样的生活状态,韩其为度过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10年。1984年,由他与夫人何明民合著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果公开发表后,在国际学术界反响空前,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波兰等国的近30多名专家和著名学者来电来信表示祝贺。

勤学苦研,开启泥沙研究不二法门

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泥沙研究,韩院士以他毕生的学术道路向我们展示了天才该如何来自于勤奋,他用如椽巨笔画下了江河大川河床演变的清晰轨迹,为一门年轻的水利学分支——泥沙研究开启了不二法门。

1950年,韩其为从街河市县立初级中学毕业,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沙市水文站参加工作。那一年,他才16岁。

在水文站,善于观察的他就在水位监测上有了第一个新发现,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假潮”。

因为工作努力又勤奋好学,1955年,韩其为被选派到当时刚成立的武汉长江水利学校学习,专业为水文测验。2年时间,除体育课外,他的所有课程都是优。结合平时的观察和积累,他很快就写出了几篇有份量的论文,开始在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独辟蹊径,求索脚步永不停歇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韩其为的进步异常迅速,从1958年到1961年的短短3年时间,他就独立完成了悬索曲线测算等一系列水文方面的技术难题。由于不是正统科班出身,他的很多想法往往都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面对难题,韩其为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简单改进苏式设备的方法,而是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飞机上的航空罗盘。最终,他这一创造性的想法取得了成功,一种更加适合中国河流特性的全新流向测量仪就这样被他“发明”了出来。

然而,这种和平的研究环境并没有持续多久,1966年,韩其为在武汉完成进修,来到长江科学院工作的第2年,一位温和善良的女子也正是在这时走进了他的生活。出身于大家闺秀的何明民将自己托付给了这位来自松滋的“穷小伙”,并在科研中给予了韩其为很大帮助。

从1964年到1974年,韩其为和妻子对河流泥沙运动进行了整整10年的研究,除了大量繁琐的数学运算,野外考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往往一次调查就要持续1个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艰辛超出常人想象。

1974年,韩其为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本泥沙学专著——《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他的研究成果也开始逐渐被世人所认同,求索的脚步却并没有就此停住,他仍然坚持外出考察。野外考察异常艰苦,韩其为总是信奉实践出真知。而也正是在那次与妻子同行的考察当中,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泥沙运动规律——粗细泥沙交换理论。

到上世纪90年代,韩其为基本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大河,实现了他对泥沙学科的庄严承诺。期间,他还多次去到孟加拉、加拿大等国,参与国际水利事业的建设。在这期间,他又陆续出版了《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水库淤积》大部头的专著,功劳卓著,蜚声海外。

初中学历,自学成才,终成一代大师,靠着惊人的毅力与不畏艰险的实证精神,韩其为破解了水利泥沙行业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攀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峰顶。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生活中的院士始终平易近人,对于生养他的那一片故土,老人也始终饱含着深情,让他最关心的,依然还是家乡的水利建设。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25位院士

据了解,今年以来,共和国已痛失25位院士。其中有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1月16日逝世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1月19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敬魁;1月29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金国章;2月22日逝世的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3月7日逝世的全国名中医沈自尹;6月3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学家汤定元;6月17日逝世的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孔祥复;7月28日逝世的原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李济生;8月1日逝世的著名化学家查全性;8月6日逝世的著名化学家卓仁禧;8月12日逝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8月26日逝世的湿法冶金学家陈家镛;8月27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学家章综;8月31日逝世的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王补宣。

另有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分别是:1月1日逝世的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1月8日逝世的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高长青,2月3日逝世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阮雪榆,2月22日逝世的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孙伟,5月11日逝世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容柏生,5月28日逝世的著名材料科学家李恒德,6月14日逝世的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6月29日逝世的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9月5日逝世的化学纤维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季国标,9月10日逝世的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玶以及10月1日逝世的韩其为。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910/958855a8ad5f25131f2d56d0bbfe9a6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