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
《王争艳的小处方》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武汉市汉口医院名誉院长
她多次放弃高薪岗位的聘请,扎根社区,坚守清贫。
她虽然并不富裕,但却经常替患者垫钱;虽然十分繁忙,但从不打断病人讲述。
她从医35年,坚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她凭着自己的双手和耐心,用视、触、叩、听的医疗基本功,摸出了仪器都难以查出来的病。
她严于律己,只讲奉献,实践和捍卫了医务工作者的圣洁与尊严。
她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1954出生的王争艳,父母亲都是医生,从小她就在镇卫生院长大。年少时,她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医生的宝贝女儿,因为有心脏病,生命之火慢慢地熄灭了,这件事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使她立志要当医生,帮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
1984年,王争艳在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她的医生生涯。一年365天,只要是上班时间,王争艳的白大掛左上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小电筒,左下口袋里总有一包棉签,右下口袋里备着一副听诊器,手腕上戴着的是一块医院建院百年的纪念手表。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就是她诊断病情的“武器”。
她诊疗有个习惯——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接下来,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王争艳凭着自己的双手和耐心,用视、触、叩、听的诊疗基本功,摸出了仪器都难以査出来的疾病。
从最开始的住院医师,到医院门诊站点的全科医生,到最后的社区医生,王争艳多次放弃高薪岗位的聘请,越做越“沉”,扎根基层。她说:“大医院不差我这么个医生,但是基层非常需要我这种医生。”她始终坚持把给患者治好病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把给基层群众带来健康作为自己的快乐和享受。
王争艳同志从医35年来,一直坚守着“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的理念。她因为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2008年和2009年的处方平均值只有55元,最小一张仅两角七分钱,被人称为“小处方医生”。她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甘于清贫,严于律己,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实践和捍卫了医务工作者的圣洁和尊严。
因为她的病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所以即使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也有替患者垫钱的习惯。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垫,但是多年来,她却保持着一个纪录:垫出去的钱,从来没有不还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争艳垫了10元钱,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就默默地走了。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却捏着10元钱回来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这带着体温的10元钱,代表着一位患者对医生的崇敬之情。
王争艳处处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优,也正因如此,她拥有了一大批“粉丝”,不管她工作单位如何变动,这些人都跟到哪。
2016年初,她被查出患胃癌,胃部切除五分之四,胆囊切除,一下子瘦了近30斤。曾有一位追随王争艳十几年的病人,看到王争艳自己得了癌症后面黄肌瘦,还在坚持给别人看病,心里非常不舒服,直接对王争艳吼到:“你自己病成这样还给别人看病啊!”
在家休息期间,她一直牵挂着她的病人,在她慢慢能动了以后,要继续给人看病的想法立马蠢蠢欲动。于是,手术仅半年后,她就回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说:“我知道我一时半会还死不了,五年生存率吧,我不会去坐着等死,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发挥作用,这就是我活着的理由。”
王争艳因开“小处方”被大众所熟悉,最初,她一直躲着媒体。“我并不是单纯追求‘小处方’。有些病用药贵,该开还是得开,要实事求是。”
2017年,她克服畏难心理,在斗鱼直播平台开通国内首个致力于健康义诊的“王争艳直播间”。“全科医生的社会职责不仅是治病,还要对患者心理、精神等进行全面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把防治疾病关口前移,让患者防患于未然才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不拒绝一切可能性的坐诊、义诊,甚至愿意开始尝试直播。我的愿望,就是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做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
王争艳目前每周上午在各个社区坐诊,每周二和周五下午两点到四点,在市民之家做直播,进行健康教育科普、互动轻问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