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要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近日,市农业农村部门以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抗灾减灾等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稳粮促虾发展特色产业
狠抓稳粮增收。全市围绕“促生长、促早熟,防寒露风、防早霜、防病虫害”,抓好粮食作物后期管理,奋力夺取秋粮丰收。
规范虾稻产业,促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抓好虾稻共作秋冬季田间管理,加大渔业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实地指导养殖户做好日常管理和病害预防,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调优今冬明春露地蔬菜品种结构与茬口,强化冬春种苗繁育,扩大大棚早春蔬菜规模。同时,引导城郊村、交通便利村农户充分利用空闲田、受灾田块种植适销对路蔬菜。
做优做强水果产业。强化秋肥冬管,推动优质鲜食葡萄、柑橘、桃、梨等果树新品种更新换代、早中晚搭配,推进精品果园建设及品质提升工程。同时,扩大葡萄避雨栽培、梨套袋,适度发展优质桔、杂柑、黄桃。此外,大力推广控产提质、果园生草、种养结合、肥水一体化、高干栽培、冬季清园消毒、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培育“特色水果+互联网”、水果轻质饮品加工、观光采摘等多产融合模式。
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
稳定生猪生产。压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严格执行防控技术规范和制度措施,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同时,落实好中、省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护基础产能,对受影响较大的规模养猪场(户)实施临时性生产救助,引导生猪养殖户转型发展鸡鸭、牛羊养殖。
推广种养高效模式。扩大秋冬种特色农产品订单生产,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水稻+食用菌”、“水稻+草莓”、“油菜+中稻+再生稻”、“小麦+青贮玉米”、油菜345,以及蛋鸡“124”、蛋鸭“133”、“80:20”青鱼专养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提升综合效益。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在适合地区开发“麦—玉—玉”三季全株青贮、“油—稻—再”一田多收等高效模式。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签订产销合同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抗灾减灾推进科技创新
落实科学抗灾措施。加强干旱、连阴雨、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灾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防灾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同时与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加强协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强化灾情调度,积极向上争取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并及时采取改种补种等措施弥补损失。
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以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返乡青年等为重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采取进村指导、手机推送等形式,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开展秋播作物新品种引进筛选、瓶颈技术攻关与区域共性技术试验,拓展菜用、饲用、花用等多功能利用途径。
加工转化政策惠农增收
大力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力争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项目,提升龙头企业行业带动作用。
提升农村转移劳动者职业技能,支持农民创新创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抓住节庆农民工集中返乡时节,引导他们返乡创业。
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加快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发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利用闲置农房和院落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庭院经济增收。
落实惠农政策,推进惠农项目落地。合理引导规范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争取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能力建设等直接惠农项目,不折不扣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三农”保险等政策性补贴。
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切实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克服全球经济下行、动植物疫病高发、农业灾害不断等诸多不利因素,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提高农民收入质量,确保今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00元、同比增长8%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