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中国长江又一种珍稀濒危鱼类——白鲟,推测其在2005—2010年已经灭绝。
白鲟被誉为“水中老虎”,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它和中华鲟一样,距今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那么,判断白鲟灭绝的依据是什么?何种原因导致白鲟灭绝?长江鱼类现状如何?央视记者专访了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
判断白鲟灭绝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
根据它的年龄、生活特点、分布范围等,综合起来通过数据模型的方式,推断它衰退的进程。因为白鲟没有人工养殖成功的例子,最长也只养了29天,所以说人工条件下没有白鲟。野外灭绝就意味着这个物种灭绝了。
科学家称,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是2003年,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专家救助一条白鲟后,给其装上超声波追踪器并放流,但是因为水急滩险,半夜时分,追踪船不慎触礁,导致跟丢白鲟。此后经过多次寻找,几千公里的追寻,始终未找到白鲟下落。
见到白鲟的情景是怎样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
我们最后追踪的那条鱼,在水面像一个木棍子一样,我把手电筒打开照过去,发现就是白鲟。它就在水面游,背鳍露出水面,像鲨鱼,也像潜水艇没有出水的样子,很奇特。
导致白鲟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
捕捞得太厉害了。“长江无鱼”就是说现在长江的鱼的数量连历史上的零头都不到。一个是把白鲟直接捕捞掉,第二个是把白鲟的食物捕捞得差不多没有了。还有一些航运工程、防洪、城市建设、挖沙等,都是人为的影响。
长江鱼类现状如何?
2016年起,危起伟参与了为期三年的长江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的项目,发现长江430多种鱼类中,有140种鱼类无法采集到标本,不见踪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
这三年没有采集到白鲟,当然还有其他的鱼类没有采集到,譬如说长江的鲥鱼、长江的鯮鱼没采集到。
为更多的长江“精灵”努力
为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的重点水域也将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时期。危起伟称,这是一件保护鱼类的大好事,他呼吁,不要让白鲟灭绝的悲剧在其他珍稀物种身上上演。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
其他的140种要赶快筛选、去调查、去收集。灭绝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这个渐进过程中,针对还没有灭绝的物种,我们还能进行挽回。
热评
长江禁渔,愿不再响起白鲟灭绝的挽歌
众所周知,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水生生物高达4000多种。每一种生物的离去,都是长江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更为人类敲响警钟。它们被迫“退场”,反衬出生态堪忧,也提醒我们必须保护好长江生态。
也许有人会问,长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那么多,灭绝几个有什么可怕的?殊不知,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不会无缘无故消失,而且它们一旦消失不仅意味着生物多样性遭遇挑战,更意味着生态系统被破坏,这对整个地球来说显然不是好事,对人类发展也不是福音。究其因,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而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如果某一个链条断了,长此以往,人类也无法孤独地长存于地球。
“有鲔(白鲟)有鱏”,白鲟曾出现在《诗经》里,也曾出现在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上,更出现在科学家的科研记忆中。如今白鲟的灭绝,让我们只能透过浩茫的时光凭吊它,只能在想象中进行苍凉的抒情。但愿长江禁渔达到预期效果,不再出现鱼类灭绝的噩耗;但愿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再响起物种灭绝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