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01-06 09:56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逐步形成和完善,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为今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将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紧紧抓住“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人民幸福”,使少数贫困人口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为劳动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是为广大群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一大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与巨大成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集中连片地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偏远山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让所有贫困群众都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是人民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外力帮扶,更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通过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人民立场”的内涵:“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精准落地,精准攻克每个贫困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扶贫干部要做好贫困群众的教育、宣传、培训、组织工作,培育他们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从内心产生脱贫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时,要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构建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带领贫困户一起生产、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借由职业教育路径,能有效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可以说是促进贫困群体永久脱贫,并终结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借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话来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赋权提能,凸显贫困群体自我能力建设和精神扶贫支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终评判者是人民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对扶贫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确保脱贫质量。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以提高贫困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迎接人民的评判。从贫困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给他们提供最实在的物质资助,解决他们最基本的吃穿问题,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仅要给予贫困群众物质的帮扶,还要通过科技创新、专业培训支撑推进产业扶贫,通过发展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能力,建立可持续的扶贫模式,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可持续的获得感。

(作者周淑芳系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2001/ef35a85a81a7f30d8fc94617d807a57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