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终于放晴了,久违的阳光,我打开窗户,脱下口罩,深吸一口气。
春节前几天妻儿就已经回老家过年,只剩下我这个干劲十足的“单身汉”留守武汉,这些天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一直在医院、社区、方舱以及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之间不停地游走,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记录当下正在武汉发生的一切,等到几十年之后,当人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希望这些记录能够帮助人们回到2020,回到武汉,回到此刻正在发生、发展着的这一场“战疫”之中。
希望我的照片能够让人们回忆历史,看到坚强,感受到在病魔肆虐之时生命的坚韧与人们不屈的抗争!
1月27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在穿戴防护服。
1月27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在穿戴口罩。
1月28日,在武汉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一位正在忙碌的医务人员。
生命之桥!
10天建成一所医院是怎么做到的?为了见证这个奇迹,我先后5次前往火神山医院工地,记录它的“孕育”、“成长”与“诞生”。
1月24日,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2月4日,建成后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首批确诊患者,我又驱车前往,此时,导航软件上已经有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位置,路上医院的指路牌也都立了起来。
在快接近医院大约2公里的位置,因为交通管制,我不得不下车背着设备徒步进入。
来到医院,经过了解,我得知医务人员将会护送患者通过一个长长通道进入病房。于是,我果断选择了爬上对面病房楼顶蹲守。
此时,很多医务人员已经聚集在一起相互检查着防护服的穿戴、查看患者的医嘱并列队在楼下等候。
2月4日,医务人员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送入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
不一会,三辆救护车抵达。在医务人员的护送下,患者紧凑有序地进入病房,我也将这一幕幕用镜头记录下来。
当无人机升起瞬间,和煦的阳光正好照射在这条长长的通道上,这一刻,我的心头也似有暖流涌入:无比温暖且颤抖起来——通道的一头是技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和设备齐全的医院以及这两者和谐完美的配合,另一头则是等待救治的病患和无数人的期盼和希望。
2月4日,医务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
这条长长的通道就像是一座桥,一座“生命之桥”!在如洪水猛兽般凶恶的病毒蔓延之时,这座桥把那些挣扎在新冠肺炎病痛中的人们带向希望:生的希望与康复的希望!
2月4日,医务人员将患者转运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
生命之舟!
由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场馆改建而成的方舱医院,用于收治确诊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红区”(“红区”是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不同,但这里同样也是疫情战斗的主战场。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张书旗一起来到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采访。
武汉体育中心曾是去年军运会的主会场,也是我这些年体育摄影报道的主战场。
依靠我的“主场优势”,我们快速联系到现场负责人,来到江苏援助武汉医疗队的清洁区。此时,医疗队的杨洁、张志俊、李飞、汤建伟、陈俊正在穿戴防护装备做进舱前准备工作,我和他们一样,换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装备。
随后,我们穿过“观众检票口”,朝着四楼看台走去。
到达四楼看台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间震撼了:整个体育中心宛若一艘诺亚方舟!一格格、一间间,井然有序:患者在里面休息治疗,医务人员不断地穿梭忙碌其间,宁静而繁忙。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看到这一幕,之前的担忧和惧怕都瞬间忘了,我赶紧开始记录下眼前的一切,并且尽可能多地去拍摄。
没多久,密闭防护服闷得我浑身是汗,护目镜也已完全被口罩里喷出的雾气糊住,眼前的视野也变得朦胧起来。我只能稍微休息一下,让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平缓下来,让护目镜里的雾气逐渐散去,再接着继续拍摄,然后又休息一下,让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平缓下来......
夜已深,有的患者渐渐进入了梦乡,而在方舱里,医务人员依然在不断默默忙碌着:他们在持续地与病魔抗争——这种宁静而坚强的力量,弥漫在整个方舱之中,让它真的成了“方舟”,生命之舟。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2月17日,来自江苏医疗队的杨洁、张志俊、李飞、汤建伟、陈俊在进舱前加油打气。
在这艘“生命之舟”里,人们一起齐心抗击疫情。温暖、光亮和希望在此传递、汇集、交织、凝聚成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去迎接最灿烂耀眼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