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护士为患者调整留置针头。目前共有18支国家和各省份援鄂医疗队共计2400名医护人员在中法新城院区整建制接管了18个病区。截至3月2日17时,该院区已累计收治 1419位重症患者,547位患者治愈出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童萱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要求,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习总书记的殷殷叮咛,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懈怠、不松劲,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救治患者的战斗中。
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
3月11日,是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许多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却是生命的新生。
在武汉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之一同济中法新城院区,42岁的刘先生开始畅快地享受自由的呼吸。他是我省目前成功脱离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在一呼一吸间闻着空气清新的味道,曾是他一度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历经肺功能严重受损、气胸等多重打击,在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团队的救治下,3月10日上午11时,入院1个月零1天的刘先生成功撤离ECMO;1小时后,又成功脱掉呼吸机。11日,经受住脱机24小时严峻考验的他,宣告“起死回生”。
而在同一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一位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周晓阳的救治下,心脏成功起跳。
11日下午4时,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医疗救援队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与在隔离病房住院的最后一位患者道别。从大年三十到现在,他与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团队一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一位位重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
从攻克重症强强联手到接力救治不胜不退,从辨证施治转危为安到精准施策各个击破,“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举措在一步步推进、一点点完善。
3月11日,小心翼翼打开患者口腔,麻醉医生王楠将可视喉镜插入,拿出软管插进患者声门,立即联通呼吸机,几分钟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危机被化解。这是ICU病房里的一幕。王楠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日前成立的20人“气管插管小分队”中的一员,小分队的使命是提前预判患者病程发展趋势,如有恶化倾向,尽量提前插管,将救治关口前移。
为了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救治患者,一支支小分队、突击队、先锋队相继成立,由本地和各地驰援的相关专业医生组成,已先后在同济光谷医院、协和医院西院等武汉10家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不约而同地重装上阵,涵盖护心、保肾、护肝、护脑、中药特殊治疗、ECMO等。他们随时增援各个病区,提升重症患者各脏器干预救治能力。
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
从治疗到康复,从城市到乡村,从抗疫到日常,从一线坚守到自我防护,许多抓实抓细的举措见到成效。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隔离点、湖北大学隔离点,省中医院新冠肺炎康复团队一大早便开始对这里的恢复期患者望闻问切,提供专业恢复治疗方案。
“除了中医药,还进行康复理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肖明中副主任医师介绍,“盗汗的患者用西洋参泡茶饮用,失眠患者开具失眠足浴方。此外,还每天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等,增强肺活量,提升抵抗力,干预率达98%。”
资源下沉,补齐救治短板。3月10日上午,武汉协和医院医生苏远、王玉梅借助远程会诊平台,为云梦一名65岁尿毒症合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隔空把脉问诊,调整诊疗方案。11日,云梦传来好消息:患者病情好转。
从2月初至今,协和医院组成多学科远程指导专家组,制定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远程会诊手册,为医疗力量薄弱市州医院开展远程视频会诊50余次,将九成患者拉出险境。“下一步还将拓展覆盖区域,通过巡回诊疗、远程会诊等有效做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说,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医疗救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调整了医院接诊安排,细化了救治方案,继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最重要工作,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