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薯片筒,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医生的手里,摇身一变成为战疫期间的救命工具。5月4日,“薯片筒听诊器”还登上影响因子24.8分的顶级学术期刊《欧洲心脏》,成为论文里的华丽主角。
“24.8分,真的假的?逆天了,3分就能博士毕业了。”“5分就是精品,这24.8分,目测薯片要涨价啊。”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网友一片惊呼。
响亮发声
成果登上全球顶尖期刊
“听诊器,对于治疗心脏和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此次论文的主导者,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辉昨日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在门诊,医生要用视、触、叩、听等诊断技术对患者的肺部进行评估,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听诊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病房,患者病情随时会出现变化,需要医生立即作出反映,寻找原因,更需要借助听诊器。”
但疫情期间,医生穿上厚重的一体式防护服,听诊器无法正常使用;而新式蓝牙听诊器又太贵太稀缺。因此,不少医院和医生放弃使用听诊器,用超声仪器或CT检查来替代。
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了30年,几乎每天与听诊器打交道的心胸外科医生,高旭辉组织科室ICU主任谭焱、护士长朱豫、主治医师朱健及研究生黄斌组成团队,迅速撰写论文,力争将中国军医用简便方法解决疫情期间“听诊”难题的经验,与全球同行交流。
4月15日,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团队使用自制听诊器的文章撰写完成,投递给影响因子24.889分的世界顶级心脏领域SCI期刊《欧洲心脏》;4月18日,对方回复录用;5月4日,论文刊出。
高旭辉欣慰地说,“文章看似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研究,实际是百分之百的科学问题。用纸筒代替听诊器,可以解决一线医生和偏远地区医生听诊的难题,被心脏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录用,可见各国专家对听诊的重视。”
大道至简
薯片筒成为救命工具
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纸,写上“听诊器”三个字。这种自制的简单听诊器不仅经济实用,而且还可以听诊超声设备无法检测到的支气管痉挛。研究团队成员,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ICU主任谭焱,向记者介绍了疫情期间对患者刘爹爹的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治。
那是2月中下旬的一天,68岁的重症肺炎患者刘爹爹用着呼吸机。早上查房时,谭焱发现刘爹爹的气道压突然增高,二氧化碳分压急剧上升,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心率加快。“快,听诊器!”说时迟那时快,谭焱迅速拿起床边的自制听诊器,一听,患者的双肺布满哮鸣音,这是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于是,给刘爹爹迅速用上哮喘特效药氨茶碱后,症状果然很快缓解了。“刘爹爹的症状,与新冠肺炎加重时的表现完全一致,当时如果没有听诊器,超声判断不出患者的哮喘发作,也正是这个简易听诊筒,救了刘爹爹一命。”
薯片筒不止救了刘爹爹一人。谭焱介绍,他们科室还有3个患者,都遇到痰痂堵住气道引起二氧化碳蓄积,也是用这个方法及时听诊找到了原因。“在那个紧急时刻,听诊器作为床边或戴在我们身上的工具,比超声设备更能帮助医务人员及时挽救生命。”
那么,这个简单的听诊筒是如何诞生的呢?原来,疫情期间普通听诊器无法正常使用,早在2月初,谭焱就想就地取材自制一个听诊器。他先用装羽毛球的长筒试验,但羽毛球筒太长,听诊效果不行。后来,大家找到了平时装薯片的筒,经过简单制作,效果非常不错。
疫情期间,中部战区总医院用“薯片筒”为300多名患者进行了听诊,收到较好效果,还推广到其他医院。
返璞归真
我们和患者紧紧相“连”
高旭辉主任表示,超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不能取代听诊器等基本检查手段。
“听诊器还可以作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而不仅仅是一种诊断工具。因为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能有家人陪伴,而对疾病的未知又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因此,患者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高旭辉和团队认为,听诊器可以帮助医生与患者互动,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医生更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
尤其在新冠肺炎期间,不要放弃使用听诊器。高旭辉团队在本次论文中,还列举了下面多条理由。
新冠患者病情瞬息万变,需要医生及时作出判断,超声医生到达、设备展开需要一定时间,许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超声医生来支持完成所需的检查;其次,新冠患者的肺泡、气管里的炎症进展,听诊器具有超声无法比拟的优势,超声波无法像听诊器一样随时动态了解,而听诊器还可以随时了解患者肠、胃部的情况,便于准确应对;另外,超声检查中,病毒也可能被携带给下一个也需要床旁超声检查的患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最后,手持的袖珍超声波设备很昂贵,这也是很现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