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族优势”在南极种菜
因为网络速度快
引得俄罗斯站常来“蹭网”
再到礼尚往来
被请去俄罗斯站洗桑拿……
虽在冰天雪地里
中国科考队员们苦中作乐
和他国队员相处愉快
这是昆仑站副站长王焘
眼中的“南极日常”
人称“南极男管家”
这是他的极地生活
卸个几千吨货,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里盖房子,躺在雪地上几个小时维修车辆,两个多月洗不了澡,五百多天回不了家,还不能离企鹅五米之内……
这是王焘对自己在中国南极科考队8年工作的总结。他是一名后勤保障机械师,也是中国南极科考站昆仑站的副站长,专门负责科考队的工作生活后勤保障。由于“持家”有术,人送美名“南极男管家”。
经历过掉进冰裂隙,也感受过被狂风轰到半边脸失去知觉,王焘对于让队员注意保暖这事特有执念。这也让队内传颂着一句名言“有一种冷,不是我妈觉得我冷,是王焘觉得我冷。”
不过,正是由于后勤保障工作的细致和周到,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没有人员牺牲的南极考察大国。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南极科考队员“人手一只企鹅”。但王焘“在线辟谣”,说自己最怕的一句话就是“企鹅来了”。由于《南极条约》规定不允许人类主动接触包括企鹅在内的所有野生动物,因此就算是企鹅成群结队拜访科考站甚至赖着不走,队员们也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等着这群“小祖宗”自行离开。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鹅”大概就是如此吧。
中国科考队实现“蔬菜自由”
俄罗斯站礼尚往来
随着来到南极的日子越久,为了改善生活,王焘和队员们逐渐打开了新技能,甚至还和他国科考站发展出了一系列“万万没想到”的友情。
王焘最早来到南极的时候很痛苦,因为顿顿只能吃肉,没有蔬菜水果。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科考队员们发挥出中华民族“走到哪儿菜种到哪儿”的“祖传技能”,在南极建立了自己的“蔬菜温室”。为了让蔬菜“快乐成长”,队员们24小时给蔬菜们放着轻音乐,饿了给加营养液,干了给开加湿器。
经过大家的精心培育,黄瓜、生菜、香菜等长得最好,基本实现了“蔬菜自由”,中国科考站成为了全南极伙食最好的地方。
在南极,大部分人都会患上“越冬综合症”,容易情绪低落。2017年,经过建设,中国科考站中山站的两公里范围之内,实现了随时可以打电话并且24小时通网。这极大地丰富了队员们的业余生活,缓解了思乡之情。
“极速冲浪”还把隔壁俄罗斯站的队员吸引来了,他们时不时就开着个雪地车跑来和中国队员打打篮球,顺便蹭个网。
礼尚往来,俄罗斯站也会邀请中国队员去他们那儿洗个桑拿。中国站成了“中山站网络会所”,俄罗斯站则是“进步站桑拿中心”,都是一派“生意兴隆”,两国科考员就这么互相“扶持”着度过了漫长冬季。
最寒冷的地方
有最火热的心
王焘说,各国考察站之间的相互拜访、沟通与帮助其实本身就是非常频繁的。在地球上最寒冷的这个地方,各国科考员们的心却是火热的。中国科考队也多次无条件救助他国科考队。
南极洲最重大的节日“仲冬节”,各国科考队参加中国“长城站”聚会
2013年12月25日,中国“雪龙号”执行考察任务时,接到了澳大利亚最高等级的海上求救电话,称俄罗斯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52名船员急需救援。
当时情况复杂,“雪龙号”试图营救但无法靠近,最终“雪龙号”决定派出直升机来回六次将队员转移到澳大利亚科考船上。船长发来感谢信息说:“你们的这次救援不光体现了人类航海中的互助精神,更体现了南极精神。”
王焘说:“不仅如此,我们还帮助过澳大利亚转移遇难队员的遗体,在火灾后为俄罗斯队员提供避难所,在生死时刻挽救过印度伤员的生命。在南极这个大家庭里,工作没有分内分外,救助不分国籍人种,这35年来,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是这个南极大家庭里面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在艰苦的环境
苦中作乐
在最寒冷的地方
心热如火
为南极科考队员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