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50年前,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成功实现中华民族踏浪前行的铮铮誓言,无数的科学家、工人、战士、学生、隐姓埋名,为这份伟大的事业献出风华岁月。50年后的今天,这段特殊的时光,伴随着一份礼物,来到了其中一位松滋战士的手中。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战士的峥嵘岁月,重温那段尘封的记忆。
2021年1月,家住松滋市新江口街道的尤兴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在收到这份礼物的那一刻,尤兴柱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原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一回路操纵员 尤兴柱:国家还能记得我们!我特别开心!
1969年3月,刚满26周岁的尤兴柱便追随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了四川省,进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发设计,离开的那一天,尤兴柱与妻子结婚还未满一年。看着自己手上的纪念证书,过去的一幕幕都在尤兴柱的脑海里不断闪现。
原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一回路操纵员 尤兴柱:我们都是(按照)毛主席“七一八”批示,常规潜艇部队抽调了60个军人,调到四川核基地,那时候叫909基地,现在叫核动力研究院。我当时是在这60人当中的军人支部书记,兼那个核反应堆运行的副主任,那也是属于临时的,再就是具体从事反应堆一回路的操纵员,就专门操作反应堆的。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计划源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关系陷入巨大僵局,赫鲁晓夫甚至公然嘲讽中国研发核潜艇是痴人说梦。虽然那时的中国已经掌握了核反应堆的技术,但是对于核潜艇,连国内的骨干成员都一无所知,拥有的所有资料也不过几张模糊的照片与美国的核潜艇玩具。
(二排左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敝衣粝食,致命危险,无数的困难,都阻挡不了当年尤兴柱等人为这份伟大事业贡献青春的决心。
原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一回路操纵员 尤兴柱:那(条件)相当艰苦,那时候大山里面,像我们堆上,它那里分的有三个出入证,有进入大厅出入证,进那个潜艇仓的出入证,进堆仓的出入证,有三个出入证才能进入反应堆仓,一般的人是不准进去的。
那里面雾气腾腾,放射剂量是难以估量,也就是正常的人搞个透视(CT),就我们那(核辐射)是成千上万倍的!从工作室出来以后,那个仪表就拼命地转,要求我们每个人出来以后起码要洗五分钟的手。我们这六十个人当中,有一个战友还没到里面就在那里(外面)牺牲了。
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犹如核潜艇能否正常下水的“试衣间”。而陆上模式堆能否达到满功率运行正是核潜艇能否按时下水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快核潜艇研究进度,1969年10月,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装置大厅便进入安装阶段,近万台件的设备、管道、电缆仅用半年时间全部安装到位。经过一年时间的抢建,热工水力、腐蚀材料、自动控制、仪表等十几个实验室建成,并投入试验运行,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也终于从艰难中走完了最后的准备阶段,迎来启堆试验。
回乡的那年,尤兴柱37岁。起先,县委组织将其分配到斯家场公社担任宣传委员,后因工作变动,尤兴柱又于1992年来到了文家河水库管理处任主任,从此与水利事业结下了一生的情缘。直到2003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尤兴柱这才终于有了时间陪伴妻子,陪伴孩子。一直以来,妻子始终都没有询问丈夫在四川的点点滴滴,无怨无悔地为尤兴柱料理着家里的大小事情。直到今天,相顾无言的两人,才真正和家人聊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尤兴柱孙子 姚锡涛:我爷爷从小就教导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在我的心目当中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小时候对我们学习上面严格要求。长大后的话慢慢就对我们的生活上严格上都有了严格要求。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到爷爷家里来玩。然后翻他抽屉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潜艇一样的东西,我就问爷爷这是什么?我爷爷就只说这是他们以前工作时发给他的一个纪念品。
原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一回路操纵员 尤兴柱:那时候对家庭保密,对亲人所有人都保密,家里不知道。那都不能说,讲了属于泄密!一年可以请一次假回来,那时候你说回来和常规人员休息一个月都搞不好,那只有十几天, 小姑娘72年生的,她(妻子)写信了才知道,反正(知道消息后感觉)后继有人了!高兴啦,当爸爸了。
尤兴柱小女儿 尤国蓉:我爸爸在工作上面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事业上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我为我的爸爸感到自豪!
今年,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满功率50周年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院5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一年里,尤兴柱也翻开了那个他珍藏已久的电话簿,想念起那个令他无限思恋的战友....
原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一回路操纵员 尤兴柱:不悔!哪怕我现在得了癌症,身体浑身一身病。今天你们来,说明国家还记得我们,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人民,也感谢你们!
隐姓埋名添重器,巨鲸潜海卫国疆。尤兴柱用波澜壮阔的一生诠释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将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核武器的研制虽已止步,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远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源远流长。
(松滋台记者 许春阳 欧艳阳 通讯员姚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