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
湖北姑娘贾玲再次火了
除夕夜,贾玲带着小品《一波三折》第六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红底福字的开衫毫不掩饰体型,妆容、神态、动作又模仿到位,38岁的贾玲在比自己仅小4岁的张小斐面前,成了十足十的“大妈”。
今年春晚《一波三折》里,贾玲(中)饰演张小斐(左)的母亲。
2月12日大年初一,以贾玲母亲为原型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
春节档的七部影片里,《你好,李焕英》无疑是最大的惊喜。截至2月14日03:20:32,总票房已破8亿。
没有如“唐探”那样的IP效应加持,《你好,李焕英》在商业上已属绝对的“能打”,而大多数观众因为认可贾玲的喜剧而来,买票求一乐的期待,在电影院里被彻底“升华”了。豆瓣8.3的评分和影厅里哭成一片海的反馈,都说明这部电影真真切切地打进了观众心里。
网友评论《你好,李焕英》
↓↓
一直以来舞台上娇憨鲁莽的“女汉子”,在首部导演的电影中,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贾玲。
花了四年
把一个小品变成电影
这场电影,贾玲准备了3年。
说是准备,不如说是一直在心里惦记。
2016年,《喜剧总动员》第一期的舞台上,贾玲和张小斐、陈赫等表演了一个叫做《你好,李焕英》的小品。
李焕英,是贾玲妈妈的本名。
小品情节很简单:贾玲意外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见到了还未结婚的妈妈李焕英(英子)。年华正好的英子喜欢厂里的播音员,贾玲自称省城来的亲戚,小名玲子,帮着英子出主意,追求初恋。
故事有笑有泪,台下所有人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岳云鹏忍不住赞叹:“好活好作品。”
他进一步说:“它没有在挠你,它没有在抓你,它就是在慢慢地刺你的心。”
主持人郭德纲也说:一个女喜剧人,敢在喜剧的舞台上,去展现这样一个饱含悲情的故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的确如此。
正式演出之前,贾玲总问自己,是否有胆量演出来,因为走台的时候她就会控制不住,哭得稀里哗啦。
小品中很多感人至深的情节设计,都源自贾玲的亲身经历。
贾玲是湖北宜城人。1982年出生。姐姐贾丹比她大5岁。四口之家,工人家庭,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其乐融融。贾玲的酒窝是“祖传”的,妈妈、姐姐和她,都有一对,都很爱笑。这个家中总是充满欢乐。
19岁时,刚进入大学一个月的贾玲,接到电话:妈妈去世了。
成名后的采访中,贾玲谈过这个心结:妈妈还没能看到自己实现梦想,没看到自己成家立业,甚至没来得及看一次自己的演出,就离开了。
小品《你好,李焕英》里,贾玲穿插了这样一番“时空对话”:
“妈,我给你买了个冰箱,双开门的。”
“妈知道”。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知道。”
“妈,我现在是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知道。”
“妈,我好想你啊。”……
电影版《你好,李焕英》开机当天,贾玲的微博写道:“筹备三年,今日开机。难免有些遗憾,总想如愿以偿。可以重来,何其有幸。”
在贾玲心中,这早已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作品,是贾玲与在天堂的妈妈深情而珍贵的一次对话,是她写给妈妈的一首散文诗。
与喜剧结缘
归功于母亲浓重的襄阳口音
贾玲能够与喜剧结缘,还要归功于母亲浓重的襄阳口音造成的误会。
2000年,贾玲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落榜。
不甘心的她坚持一年,如愿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当时她报了两个专业:戏剧表演、喜剧表演。学校把电话打到家里,妈妈很激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戏剧表演班”。但因为口音,工作人员听成了“喜剧表演班”。贾玲阴差阳错进了冷门相声专业。
这一年,冯巩与中戏合作开设了第一届相声班,贾玲就这样成了冯巩的学生。
在早年的相声表演中,娇小秀丽的贾玲站在男搭档旁边,只能捧个哏。受限于形象、性别,贾玲也只能与搭档通过兄妹、夫妻拌嘴的形式抖包袱,效果打多少折扣可想而知。
二十多岁的贾玲
那时贾玲只有零星的演出,租住在小到“狗来了都只能竖着摇尾巴”的小平房,冬天没有暖气。可她太喜欢舞台,姐姐在家乡给找了稳定的工作,她拉来师傅冯巩挡驾,冯巩对贾玲的姐姐说:“你没有看过她演出,她真是干这一行的料。”
她的确是的,但她更是发狠用功的。还只能表演相声的时候,贾玲探索一切可以突破的可能,最早登上春晚舞台的作品《大话捧哏》就是探索的产物,在相声中加入类似小品的表演,贾玲起名为“酷口相声”,不少同行觉得这仅仅是个概念,但创新给贾玲带来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搞笑,她是认真的
因为热爱喜剧、热爱表演,贾玲愿意付出更多。只为博得观众一乐,她还可以表演三秒吃西瓜,一口气“对瓶吹”喝完整瓶啤酒,生吃辣椒,观众看到她的表演爆笑,同是喜剧演员的马丽却心疼地说:“别吃了,真是的。”
她太珍惜、太爱这个舞台了,她自己也说:“女丑难寻。”
沈腾曾这样评价贾玲:“男人不讨厌她,女人不嫉妒她。”豆瓣曾有一个50万人的投票,在一众女明星里,贾玲荣登榜首。
大家喜爱她的原因,可能是在“不敢胖、不敢丑”的女明星圈,她是那个坦然接受自己且敢于自黑的异类吧。
如今38岁的贾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喜剧顶流,她终于能在取悦别人之余,也真正面向自己创作。
那个总是努力地用各种夸张自黑让人们快乐的小胖丫头,用自己内心的伤痕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更具普世意义的痛和领悟。“如果大家看完电影出来能给爸妈打给电话,这就是我最希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