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刘文锁:西域埋长史,何寻精绝城?

2021-03-21 13:53   中国新闻网  

图片

作者刘文锁在新疆米兰吐蕃城堡遗址前留影

《鬼吹灯》是从“精绝古城”开始的。这部小说的作者为什么会想到“精绝古城”呢?我想,或许是从《汉书•西域传》里获得的灵感吧?“精绝”是个很酷的名称,像一个意味深长的古老密码。

“精绝”是什么呢?

故事要从汉朝说起。中国之拥有西域(包括新疆在内)始于汉朝,汉朝之拥有西域始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的经营,当时把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称作“西域”。除了在楼兰等战略要地的军事征战,还派出了张骞(前164-前114)等使节出使大月氏、大夏、乌孙和大宛等中亚绿洲城邦。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等地。

图片

莫高窟“张骞出使图”(《中国石窟·莫高窟》)

汉朝使节尤其是西域都护府获得的西域知识远远超过了先秦时期,这是当年汉朝史家班固编撰《汉书•西域传》时的信息源。这些受到汉朝册封的西域城邦,是从早期铁器时代延续下来的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部落,一些部落说古印欧语。精绝就是这样一个在塔里木盆地南道上的小邦。它的名称初现于《汉书•西域传》。

在《西域传》的记载中,精绝王驻地精绝城,人口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大约在东汉初年的兼并中,精绝被并入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大邦鄯善中。这种状况大体维持到公元4世纪消亡为止,从尼雅遗址发现的大批佉卢文书也到这个时间终止。

为什么《西域传》把这个小邦译写为“精绝”呢?看上去这两字很像汉语。不过,根据当时汉人翻译西域“胡语”(非汉语语言)的规则和汉语语音,现在已经知道“精绝”是尼雅遗址出土佉卢文书中的Cad’ota的对音。在佉卢文书中,这个地名明确指尼雅遗址当地。这样就涉及到了“精绝”的方位和尼雅遗址。

图片

沙埋精绝废墟

到尼雅遗址寻找“精绝”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民丰县城以北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尼雅河古尾闾绿洲上。

1900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 A. Stein, 1862-1943)在当地向导指引下,找到了尼雅遗址。遗址所呈现的沙埋古文明的景况令人惊叹。在1906和1930年的探险中,他又进入了遗址。从遗址掘获了大批文物。

斯坦因后另有一些人造访过尼雅遗址。但是,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直到1990年代才实现。当时,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龙谷大学等机构合组的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对遗址展开了共九个年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988-1997)。

第一个将尼雅遗址比定为汉代精绝的是斯坦因。这个观点得到了王国维的肯定。1931年,斯坦因在尼雅遗址获得了一枚写有“汉精绝王承书从事”的木简。这个证据坚定了王国维等人的推论。

图片

“汉精绝王”木简(国际敦煌项目网站)

遗址呈现出奇迹般的景观:一座座连接着建筑废墟的固定沙丘,星散在已沙漠化了的古三角洲上。包括城址、住宅、作坊、佛塔、佛寺、牲畜圈、果园、墓地、古桥等共215处遗迹,以及数千件各种遗物,记录了精绝这个丝绸之路上的沙漠城邦昔日的繁华景象。

图片

斯坦因发掘的尼雅遗址屋宅

在世界考古史上,这是十分罕见的发现:除了大批的遗迹和琳琅满目的各种遗物,还有包括汉文、佉卢文、粟特文在内的出土文献,它们出自被史书记载的精绝。

最引人瞩目的,是大批汉、西晋时的汉文、佉卢文文书,以及从墓地中出土的大量丝绸,里面包括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在建筑遗迹中,佛教建筑很醒目,包括“窣堵婆”型佛塔和编号N5的大宅院中的佛寺废墟,从中出土了木雕佛塔和精细的壁画。

图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佉卢文书的主要部分已得到了释读和翻译。这种文字源自印度河流域的佛教中心古犍陀罗地区,用于抄写佛经等。这种文字连同婆罗迷文和粟特文,也用于汉-晋时期的丝路商务中。像有名的敦煌汉烽燧遗址发现的“粟特古书简”,就是当时在中国从事丝绸贸易的粟特商人的商务报告和家书。

图片

敦煌汉烽燧遗址发现的“粟特古书简”(国际敦煌项目网站)

汉朝的政治、文化实力

从尼雅遗址发现的几批汉、西晋时期的汉文简牍,包括“汉精绝王”简和精绝、且末王族赠礼的表文,以及晋武帝泰始五年传抄西域的诏令。“汉精绝王承书从事”木简,是汉朝边郡传抄西域的天子诏令,由此我们得以窥知汉朝在西域的行政,这些文件可以同敦煌汉烽燧遗址出土的公文联系起来。

图片

尼雅遗址N14出土汉简(国际敦煌项目网站)

另一组汉简曾引起王国维的关注,它们出自尼雅遗址北部一座大型宅院中。简文的内容是赠送琅玕、玫瑰(古代玉石类珠宝),赠礼的有王母、大(太)子和名叫承德、君华、苏且、休乌宋耶的人,受礼者是王、大王、夫人、春君、且末夫人。“春君”像是一种封号。一封简文充满温情:“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似乎表达爱情。

这些简牍书写的汉隶字体比较地道,在文体上也很典雅,如“再拜”“叩头”等,令人猜想书写者是谁?但是,1993年的一个发现解答了疑问,从遗址中发现的《仓颉篇》木简,是汉代流传的习字蒙书。由于在敦煌汉烽燧遗址发现过《仓颉篇》《急就章》和历谱等,这证实了汉朝在西北边郡和西域地区的文化推广,曾深入到西域的“胡族”上层。

图片

敦煌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苍颉篇》《急就章》(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

除了简牍,从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来自汉朝内地的高品质物品,像丝绸、五铢钱、漆器、铜镜等,则显示出深度的融合。大宗的丝绸被缝制成不同样式和款式的服装,既有右衽式,也有左衽式。

这些丝绸品质精细,织有复杂而优美的花纹,一些则织出诸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之类铭文。它们中的一部分来自汉晋朝廷的赏赐,这些衣锦者应是精绝的王族或上层。

最近对尼雅遗址墓葬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源自汉朝内地的礼仪和习俗。例如,在墓葬中安置的悬挂逝者随葬品的楎椸,男女有别。一些男子礼仪性的随葬弓箭,似乎与上古以来的射礼有关。一位墓主的头边摆放了一只雄鸡。在内地,这些礼仪活动通常仅见于文献记录,而没有实际的考古发现。

图片

尼雅遗址出土鸡鸣枕

丝绸之路上的精绝

通过尼雅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证实精绝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它的经济、文化繁荣也得益于此。

丝绸是最引人瞩目的发现。除了高档丝绸,还有从内地贩运来的普通绸布。一个有趣发现是缠绕在弓和弓弦上的绸布,上面分别墨书了汉字和佉卢文字。一件书写的是“河内修若东乡杨平缣一匹”,即交纳此绢者的籍贯与姓名、绢数,为河内郡修若县东乡人杨平所纳缣一匹。

图片

尼雅遗址出土“王侯合昏千秋万代宜子孙”锦衾

这件绸布是如何来到精绝的呢?无独有偶,当年斯坦因在敦煌汉烽燧遗址中,也发现了汉文和婆罗迷文题记绢各1件。汉文墨书“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婆罗迷文墨书被释读出长四十六拃的某种布。前者被王国维猜测是西汉时调入边关的军需物资。后者则表明是输往印度某地的商品。

的确,我们在尼雅和楼兰的汉文、佉卢文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丝绸买卖的文件,就像“粟特古书简”所表明的,在汉-晋时期的敦煌等边郡至楼兰、精绝、撒马尔罕,存在着活跃的丝绸贸易。它由大月氏和粟特商人主导,但是汉、晋在敦煌和西域的政府也参与进去了。恰是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组由西晋政府颁发给一位名叫支柱的贵霜王国商人的“过所”,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代的“护照”了。

图片


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国际敦煌网站等)

丝绸贸易仅是丝绸之路的一面,由此推动的广泛而深度的文化交流则带来了巨大福利。它的光辉的一面就是多元文化,也造就了和谐发展。在这个绿洲小社会,除了佛教这支主流,在考古遗存和佉卢文书中还反映出其它的宗教信仰,诸如巫术和一些目前还不能确知的形式。

尼雅的佉卢文书中保存了若干佛教文献,包括《法集要颂经》、戒本,以及一篇关于浴佛节斋祷的文献。甚至保存了一份“僧伽规约”,规定了对违犯的僧人要处罚丝绸。须知这些文献都属于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献之一。

像《仓颉篇》等汉简的发现,表明汉语和汉字在精绝上层的使用情形。此外,用佉卢文拼写的楼兰-精绝方言里混合了汉语、希腊语、伊朗语、吐火罗语、于阗塞语、粟特语等在内。这已充分说明了精绝的文化现象:交流与融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精绝所受的希腊文化影响:一些佉卢文简牍方封印上采用了希腊神祇的图像,像雅典娜和赫拉克勒斯等。有两件封泥上同时加盖了汉式印和西域式印。出土文物的丰富多彩,生动展现了处在丝绸之路上的精绝是如何锻造出其自身的。

图片

佉卢文木牍上的汉式、西域式封印,细部

精绝的消失充满了戏剧性。三国之后,精绝已不见于记载。公元644年,玄奘从印度取经返回途中经过一个叫“尼壤”的地方,那时这地方已是一片沼泽。

猜测这个绿洲文明消亡的原因,永远是令人感兴趣的。关于河流改道、迁徙、瘟疫、战争等说法,目前都缺乏充分的证据。回到话题的最初,精绝古城是真实存在的,它埋藏的历史比人们的想象更丰富多彩。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2103/93ddea20c01f720a37d532d927f3886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