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生动的实践 最亮丽的答卷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荆州担当
中共荆州市委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在荆州港码头乘船考察荆江时指示,“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重大,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总书记还指出,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荆州的地位不亚于三国时期!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四个切实”为统领,推动转型赶超、加快复兴,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始终把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愿景初步显现
一是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三年来,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由78.6%提升到92.9%,四湖总干渠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六。与2017年比较,中心城区PM10浓度、PM2.5浓度年均值分别下降25%、31.5%;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4%,增加9.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下降2.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削减6.37%、12.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提升9个百分点,在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专项战役考核中综合评分稳居前列。
二是“绿满荆州”成果丰硕。全市三年共完成造林150万亩,其中沿江两岸造林69万亩,精准灭荒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95%提高到36.69%。中心城区拆房植绿、拆墙透绿,新建口袋公园,人均公园面积从10.77平方米上升至12.44平方米。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绿色成为最美底色。
三是还湖还湿成效明显。三年来,全市新增各类湿地面积118.5万亩,湿地保护率由40.46%提高到46.39%;完成退田还湖22万亩,松滋洈水、荆州环古城、公安崇湖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大力推进河湖连通和水生态修复项目,洪湖东分块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四湖流域水生态治理修复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库。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麋鹿种群数量由550头增至1100头,江豚保护区监测到的种群数量由70头增至100余头。
四是制度保障严格有力。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终身追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颁布实施全省首个“一湖一法”《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和《荆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长江中游荆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扎实推进河湖库长制,聘用“民间河湖长”,全市9个河湖、35个单位入选省级示范河湖(单位)。探索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全市572名长江岸线管理员巡查整治问题1720个。对483公里长江干流、93公里长江故道、2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提前执行10年全面禁捕制度。探索建立区域共管共治机制,按照省际间联席会议、四湖流域水质考核补偿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共同构建水清岸美生态环境。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三年来,市委和市政府召开部署推进、督察整改专题会议70余次,主要领导同志对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批示24次,专题调研检查督办127次。“十大标志性战役”指挥部坚持月调度、月检查、月通报和半年一结账机制,确保决策、指挥、推进、督办、考核、问责等各环节闭环落实。
二是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把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环保工作补短板、提质量、上台阶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领导包保、清单督办、限时整改、按期销号。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我市的117项整改任务,目前已完成92项,其余任务整体按时序进度推进。
三是推进铁腕治污。全市关停拆除长江干线340处非法砂石码头,腾退岸线55公里,全面杜绝长江水域盗采砂行为。开展护水、护鱼、护砂、护林、护法、护民“长江生态保卫战”,侦破涉案价值1.28亿元的郑国平非法采砂涉黑案件等系列大要案件,公安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介经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61家,占计划的80%。针对1826个入河排污口点位,进行2228次现场踏勘排查,分类监测866个,“一口一策”开展溯源和分类整治。实施削减燃煤污染、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和无组织排放治理、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扬尘治理、城区“臭气”治理“六大攻坚行动”。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化解“垃圾围城”矛盾,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处理能力增加1500吨/日;正在建设和改造升级3座,完工后将再增加2150吨/日。
四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1.24亿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97.73公里,保障中心城区、县(市)城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完成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投资51.5亿元的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城区水系连通和雨污分流,基本消除城区7个黑臭水体,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擦亮“湿地水城、灵动荆州”城市新名片。全市城区累计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8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7.5万吨/日,较2017年提高57.5%。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由一级B升级为一级A标准。新建、改建10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三年来,全市长江大保护每年投入均超过100亿元。2018年至2020年,通过统筹资金、发行债券等方式投入四湖流域用于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资金97亿余元;投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环保年度部门预算资金等环保财政专项资金22亿元,有力支持了各项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建设。
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
探索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转型赶超、加快复兴呈现良好局面
一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抢抓中央一揽子政策支持机遇,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运行呈现加快恢复持续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消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恢复至上年的94.1%、92.2%、76.8%、75.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74元、18817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9.93%提高到14.18%。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亿元,同比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92亿元,同比增长5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9亿元,同比增长98.1%。
二是产业培育成效显著。三年来,累计引进投资过亿元工业项目1218个,总额5620亿元。近年来,山鹰纸业、玖龙纸业、美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华鲁恒升现代煤化工、仙鹤纸业等5个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荆州。争取“千企千亿技改工程”奖补资金1.1亿元,纳入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的企业达到157家,占全省1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162家增加到458家。荆州高新区获批为全国第三家、湖北首家以现代农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区。纪南文旅区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12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方特园、园博园“两园”引爆荆州文化旅游市场。
三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完成投资736亿元,其中公路水路投资653亿元,占全省12.4%,仅次于武汉;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50公里,居全省第一。荆荆铁路开工建设,浩吉铁路建成通车。建成跨江大桥达到5座、在建1座、拟建3座。荆州港纳入全省“一核心四支点”多式联运节点布局,水路货运量占比逐年提升。荆州沙市机场正式通航。基本形成高速“五纵三横”、铁路“十字交叉”和“一江五桥”“一港九区”的综合立体交通大格局。
四是乡村振兴起步良好。打赢脱贫攻坚战,13万余户40余万人和371个贫困村如期脱贫。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全市粮食总产连续6年稳定在90亿斤左右;水稻、油菜籽产量居全省第一,淡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市州第一;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88家;“荆州味道”“荆州鱼糕”“洪湖莲藕”等品牌享誉全国。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公安县“三个合作社”入围全国全省改革创新案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轮驱动解四难”农村改厕模式得到部省肯定;松滋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五是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中心城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三年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18.8平方公里,县(市)建成区面积扩大33.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提升2.2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复兴大道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一批医疗、教育、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六是民生事业长足发展。2020年战洪、战疫、战贫“三战三捷”。不到一个月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只用2个多月的时间实现病例“清零”,取得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常住人口感染率和病亡率均居全省较低水平,治愈率在确诊病例过千的市州中排名第一。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谋划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219个,总投资191亿元。三年来,基础教育共投入资金38.54亿元,开工建设学校630所,其中新建37所;已投入使用606所,其中新建20所,可新增学位33311个。稳步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完成旧城改造36130户,新建保障性住房26500套,一批公益性项目加紧推进。“平安荆州”建设成效显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累计化解信访积案1318件,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生动的实践,有益的启示
我市长江大保护成就的取得,是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生动的实践,最亮丽的答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化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经验,为“十四五”荆州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三年来,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4月组织专题学习讨论,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在对标看齐中实现思想破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决防止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认识,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子。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开展“荆州在哪里,荆州怎么干”大讨论,深化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认识,把握大势,正视现实,认清差距,知耻后勇,补短板、还欠账,卸包袱、防风险,打基础、谋长远,以认识的深化指导实践的创新。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在市县比标杆,在全省争位次,不断激发争先进位的信心和大干快上的斗志,在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推动思想再解放、认识新飞跃。
二是以重点突破引领转型赶超。坚持“四轮驱动、两翼保障”发展路径,长江大保护和污染防治是前提,工业兴市和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基础,文化传承和文旅产业发展是特色,强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强党的建设“两翼保障”。从实际出发,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抓主要矛盾,抓根本问题。紧盯转型赶超、加快复兴战略目标,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统一。
三是以改革创新引领营商环境重塑。紧紧扭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切入口,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推进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我市在全省“一网通办”21次综合考核中17次位居第一。坚持不懈把工业兴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轮,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招商、招大商,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帝斯曼、安道麦、益海嘉里等企业布局荆州,美的、方特、航天科工、山鹰等企业立足荆州做大做强。湖北自贸区荆州协同区建设加快推进,纪南文旅区实现“五年基本建成”目标。
四是以“四个荆州”引领干部干事创业。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四个荆州”建设,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的“三干精神”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业兴市)、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信访维稳、优化营商环境、基层党的建设“六个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在发展一线增长才干、锤炼作风、干事创业。把“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作为党建工作的“一号工程”,持续推进“红色阵地”建设。完善考核激励、容错纠错、追责问责“三项机制”,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力度,切实为基层减负。
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荆州的发展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长江大保护工作成效还不稳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投入不足,部分领域治理还不彻底。二是工业经济、综合交通和县域发展“三大短板”仍然突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仍然是重要战略任务。三是发展要素瓶颈制约明显,影响重大项目落地。四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平台少、功能弱,亟需政策和项目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目标定位,加快建设长江中游两湖平原中心城市,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江汉平原乡村振兴发展、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五个示范区”,在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