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党员一杆旗| 张莉:江汉平原上的“粮食卫士”

2022-06-24 14:40   湖北日报  

张莉,荆州市荆州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等工作。1983年3月出生,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她创建了荆州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体系。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荆州区先后被列入全国水稻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县、全国杂草定点试验示范县、全省水稻统防统治示范县。她曾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被评为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先进个人、湖北省绿色食品管理先进个人。

“小张,你来了太好了!我们这个无人机怎么升级了半个多小时还是飞不起来,你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雨水节气快到了,我要检查下机器,为春耕备耕做准备了。”2月17日下午,在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天河国富家庭农场门口,农艺师张莉一下车,就被农户们围了起来。

“走!”张莉跟着农场主向国富往田边走去。

从事植保工作18年来,张莉一直致力于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农户提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指导。在农民眼中,她是火眼金睛的庄稼“医生”,是传授新技术的“土专家”,是帮助农民致富的“稻田守望者”。

帮农民变身“无人机驾驶员”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雨水时节,不能歇的还有农技人员。除了帮农户调试无人机设备,病虫测报也是张莉此行的工作之一。

戴上手套,微微弯腰,张莉拉开了迁飞性害虫高空探测系统的抽屉,里面厚厚铺着一层已近干枯发黄的蛾子。这是一台安装在天河国富家庭农场的病虫测报设备,通过高空投射灯,诱捕水稻田里的害虫——草地贪夜蛾。

张莉托着钢盘,熟练地用镊子取出蛾子样本。她要将这些样本带回荆州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检测实验室,通过观察蛾类的形态,研判监测的害虫成虫种类和数量,来预测下一代害虫的防治时间,更好地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提高作物产量。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水稻集中产区。水稻在生长中,受环境、气候等影响,会发生很多病虫害,如果不进行有效防治,将带来严重损失。

张莉介绍,每年6至8月是水稻“三虫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会遇到梅雨、伏旱天气,而每次病虫害防治应在3至5天内完成。

“长久以来,打药是农业生产环节里面最辛苦的工作,农业从业人员急需智能生产工具。”张莉说。

2014年开始,张莉和同事通过试验示范、举办现场会形式,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防治器械。

向国富的农场有2800亩田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目前拥有50多台大型机械和2台植保无人机。

“多亏了小张这几年给我们介绍新机器,让我知道了打药还能这么快!现在搞农业不讲科学的话,盲目搞是要走弯路的!”向国富扳着指头向记者计算,用传统人工打药,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完成10亩地;而一台无人机一天至少可以作业200亩,一台

装载了10公斤农药的无人机2至5分钟可以喷洒完1亩,极大提高了施药效率。

农药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荆州区马山镇邦富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兵回忆,以前使用背负式器械时,皮肤会经常直接接触农药,也会因为刮风吸进不少农药。他还出现过恶心、呕吐甚至失去知觉的症状,不得不去医院检查。

“现在好啦!我通过操控无人机,站在田埂边就能轻松又安全地打药了!”如今的唐兵是一名拥有5年“驾龄”的植保无人机机主。他告诉记者,无人机施药既提高了安全性和均匀性,还能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和80%的用水量,保护土壤环境。

难的时候想想农民更难

为了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导农民适时防治,每周有两三天,张莉会下乡做植保工作。胶鞋、手套、草帽,是她下田必备的“三件套”。带上馒头、面包和一瓶水,早上六点左右张莉就出门了,常常是天黑了再往回赶。

张莉走上植保工作纯属偶然。2000年,17岁的她进入荆州区水利局长湖管理段工作。当时,她是一名办公室打字员,从没想到自己以后会经常下农田,跟水稻、油菜打交道。2004年,由于机构改革,她被调入荆州区植物保护站,开始向农技人员转型。

“当时我想过放弃,跟着老技术员们下田的时候太辛苦了,衣服干了湿、湿了干,身上又痒又臭,脸上也晒出了斑。”但是想到农民们背着厚重的喷雾器,光着脚步履维艰地在田间施药,甚至会因为劳动强度过大而中暑昏迷,张莉坚定了要通过技术改变农民防病治虫难的决心。

害虫取样是张莉要克服的第一步。

第一次拨开水稻茎秆,看到像蛆一样的螟虫时,张莉“啊”的一声,全身起鸡皮疙瘩,每一个毛孔都在拒绝。一旁的老师说没什么,便示范性地把螟虫取到手掌心,把虫子翻过来教她认识幼虫背上的纹路,来识别发育阶段。“反正也不咬人。”张莉想了想,鼓起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慢慢伸出手指触碰虫子。

在水田里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走一步常常会陷进泥巴里20厘米以上。“我一个一米六几的人变成一米四了。”张莉幽默地说。

2014年8月,张莉下水田查看水稻害虫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不小心滑了一跤,全身都是泥,还崴到右脚。当时身上汗湿、脸上也晒得疼,想到自己的狼狈模样,张莉忍不住哭了。怕耽误工作,她在家休息一天后又匆匆下乡。

“我在水田里移动都这么困难,农民们背着喷药机会更困难。”张莉说,下田的过程,更加坚定了她要改变当时防治落后现状的决心。

如今,走过农田,张莉经常能听到农民们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测产增收后开心的笑颜,那一刻,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存在的意义。

“植保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光荣。如果哪一天不做农业的话,我会有失落感!”张莉坚定地说。

从一张白纸到一面旗帜

今年是张莉入党的第20年。从区农委室到区植物保护站,从区农技推广中心再到区乡村振兴指挥部,尽管她的岗位几经变化,但为农民服务的初心未曾改变。

“刚参加工作时,一个同事告诉我,共产党员就是要遇事向前一步,对我的触动很大。”张莉坦言,从这个同事身上,她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勤快一点,眼里有活儿,不怕吃亏。”

在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后,张莉得以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这既弥补了她之前在校学习的遗憾,也给她的实际工作带来不少启发。“都说调查研究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在田间地头的工作,如果没有‘深一脚浅一脚’的交情,很难真正理解农民面临的问题。”她说。

2004年开始,植保技术升级成为张莉的工作重点。她用7年的时间,把荆州区内所有乡镇的85个行政村跑了个遍,并长期指导12个经济主体提高农技水平。在此期间,她也从一个怕虫的弱女子,变成了和老乡打成一片的“张老师”。如今,更是成为一名能熟练操控无人机的“老飞行员”了。

2013年,张莉与同事深入一线调研发现,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式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地降低了药效的发挥。

为破解这一问题,张莉提出了构建“农药企业(药械企业)+专业化防治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共建模式,联合开展植保新技术集成、产品直供服务,示范推广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技术,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

“模式行得通,离不开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为乡里乡亲办实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也鼓舞着我要继续带着大家往前奔。”张莉说。

经过一年的实践发展,2014年,荆州区被授予“全国农作物绿色防控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惠农项目资金逐年增加。截至目前,荆州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一张白纸做起,完成了“农企融合共建示范基地”,从搭架到成型,再到提升层次的较高发展阶段,成为荆州区农作物病虫害现代化防治的一面旗帜。

植保做好了,粮食能丰产,农民收入也有了保障。但对于张莉来说,这些仅仅是第一步。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申了“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在整个“十四五”期间,随着5G、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方式也将迎来巨大的变革。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后种田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要在办公室里对着设备发指令就能实现自动化生产。”张莉憧憬道,“看起来有点遥远,但只要我们做好准备,这一天就会到来得更早些。”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2206/78ef61abccbf6e43ad7a037ddbc6c3cd.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