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医疗美容乱象,触目惊心!

2023-07-15 10:41   新华社  

全民拍观察丨医疗美容乱象现状观察

高价玻尿酸除皱针越除越皱、医美贷套路深维权无门、虚假广告防不胜防……在新华社“全民拍”近日开展的医疗美容乱象线索征集活动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曾被骗。

记者随后调查发现,一些爱美人士受医美虚假广告长期“种草”,不慎入坑。营销人员为“拓客”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淡化手术风险,不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被骗。“全民拍”记者梳理网友提供的线索,进行采访调查。

这些医美坑,小心!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近期联合发布的《国内医美维权舆情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分析显示,2023年1-5月医美行业维权舆情总计90769条,医疗资质问题以及注射类项目、吸脂手术维权舆情尤为明显。

来自北京的消费者李文说,她在北京海淀区一医疗美容诊所,花费16000元接受了面部线雕治疗。但术后面部肿胀,且需定期服用抗过敏药。因为诊所禁止拍照、摄像等,她未留下充分证据,要求该诊所出示病历也被拒。她向北京市海淀区卫健委投诉后,诊所退还部分医疗费,并与李文达成和解。但随后,李文脸部仍然肿胀难忍,再次找到诊所,但此时该诊所表示不认识她。

一些没有资质的“工作室”也借“医美”旗号招摇撞骗。女子杜某经人介绍认识了美容工作室经营者林某,2022年6月林某为杜某实施了面部提升、填充项目等十五天一疗程的美容项目,三个疗程后效果不佳,林某又为杜某做了补充胶原蛋白、填充鼻基底法令纹项目,不料却造成杜某全脸肿胀、红肿发热。几经调整依然没有改善,林某只能带杜某前往江苏、上海治疗、手术,但异物取出术、面吸、黄金微调、筋膜悬吊手术等一系列治疗依然没有改变“毁容”后果。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0.3万余家“医美”相关企业,从成立时间来看,55.8%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为25.2%。从中消协发布的消费提示看,证照不齐全、超范围经营、无证上岗、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正成为医美行业投诉重点。

就不能安心医个美吗?

在《报告》9万多条有关医美消费维权舆情的数据中,有关医疗资质问题的数据有3万多条,占比33.1%;有关医疗质量问题占比31.1%;有关营销问题的占比35.3%。目前,医美市场上尚存在着许多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医师执业证书的黑心机构和从业人员非法从事医美服务,加之一些生活性医美机构违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从不少消费者投诉线索看,由于证据缺失,市场监管部门也无能为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陈犹白说,当前监管部门对一些隐藏在写字楼里的私人工作室或美容院,很难监管,甚至不少执法人员也常难区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界限。“对市场、对机构和非法从业者、对医美产品的监管都面临难题。”

医疗行为必须由执业医师在注册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报告》指出,目前,医美市场上尚存在着许多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医师执业证书的黑心机构和从业人员非法从事医美服务,加之一些生活性医美机构违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报告》中,涉医疗资质问题投诉有超3万条,占比33.1%,其中有关人员机构资质问题的数据占比26.8%。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2022年7月在武汉举办的美博会上,有参展企业人员直接在展会现场为顾客进行面部注射,并坦言其非执业医师。由于从事注射类等部分医美项目的入门门槛较低且行业“暴利”,一些人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跨界”医美。一位曾从事美发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自己在无任何资质的情况下,在一家美容机构仅接受3天培训,就上岗为消费者进行纹眉手术。

而不少电商平台不仅随意销售医美针剂,有的商家还会提供远程视频教程,为医美乱象提供了生存空间。

不少经验不足的消费者,难以发现一些广告中暗藏的猫腻,选择了不正规的机构,出了问题后,又常常被对方忽悠着签下“不平等条款”。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2022年底,她在珠海市某美容院接受的胶原蛋白全面部操作,导致面部肿胀不消,事发后,美容院表示可以退钱,且可以承担后续治疗所需费用,条件是不能在任何互联网媒体平台发布任何关于该美容院负面信息,否则要向该美容院赔钱。该网友遂签字同意。

医美乱象如何破?

针对医美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陈犹白建议消费者务必把握“三个正规”原则,即选择正规机构、正规医生、正规产品,以免个人权益受到侵害。

陈犹白说,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不同。生活美容是指对人体所进行的诸如皮肤护理、按摩、SPA等有保养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而医美需要取得医疗机构从业资格证,一般挂牌叫“XX医美诊所”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有关部门应对没有资质、超范围从事医美活动的机构及时进行查处和关停,涉及医疗安全的医美机构,需依法纳入严格的医疗管理。“对于事故频发的医美机构,相关部门要及时将其列入黑名单。”

陈音江说,鉴于当前消费者在医美消费中被侵权后很难举证维权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遵循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要求医美机构证明自己医美服务过程中尽到了风险提示义务并且不存在过错,否则就应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解决。

陈犹白说,监管医美乱象,还要加强医美产品的源头监管。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关注非法从业者及所在机构,获取医美产品货源的生产厂家、经销商等渠道,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建议,消费者不要轻信医疗美容广告,尤其是一些被炒作的新潮概念词。如果对方宣称的效果不能明确体现在合同中,要格外小心。

赵占领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和医美机构签订合同进行约定,要学会在医美的各个环节实施充分取证,并留存交易凭证,如发生问题或纠纷,应及时到消协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权,或到法院起诉。同时,相关行业协会也应及时规范整个行业的合规运行。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2307/4b826b533bfeb9b5e76c2280f5204df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