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代表团分组审议。(梅闻 肖顺钦 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干则必成。
当前的荆州,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迈进的奋斗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共抓大保护,厚植大开发,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奋力开创“勇当多极排头兵,实现荆州大振兴”新局面。代表们在为荆州发展感到欣喜之时,也纷纷围绕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畅谈感受,提出建议和意见。
谈成绩:路径明晰实力提升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经济运行出现回升向好。用数据“说话”: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8.5%。
这一年,荆州抢抓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通过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一年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历程,代表们感慨良多。
“听完报告备受鼓舞,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何山权代表说,过去一年是新一届政府接续振兴重担的开局之年,也是勇当多极排头兵的起步年,体现了政府决策、作为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开拓性。每个数据背后都有汗水、智慧和故事,成绩来之不易。今年荆州的发展路径已经明确,通过做大做强产业支撑,我们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李定海代表对此也有相同的感受。他说,去年,我市牢固树立“发展第一、工业第一、园区第一、项目第一、招商第一”理念,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随着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部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初步完成,能特科技、瀚煜建材等新项目投产发力,“荆州的工业经济正全面回暖!”
论当下:夯实底盘行稳致远
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达到1283家;税收过千万工业企业净增28家、达到84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在荆州振兴的道路上,高擎工业的大旗,着力抓产业,经济实力有效提升。
以项目招商为抓手,积蓄发展新动能。“荆州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扩投资、引增量,不断积蓄换道超越新动能。”段昌奉、欧阳敦青代表建议,进一步做好全员招商、回归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飞地招商工作,千方百计落实项目和投资,实现招商引资项目数量、质量双突破;树立系统化、定向化、专业化招商思维,围绕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编制产业招商指南,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
在继续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也有代表建议要“抓大不放小”,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支持本土中小企业成长。代友炼代表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增强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帮助有发展潜力、有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话未来:提升质效转换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是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调整优化结构。
去年,荆州着力抓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项目审批预审制、超时默认制、代办制,为企业提供更优更好的政务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环境,提高效率。陈前华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市乡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打通“放管服”改革的“经脉”,力争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去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达到173家;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40家,其中省级37家。今年,荆州还将紧紧抓住创新“第一动力”,把握转型升级“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严把环保关口,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明春代表建议,在产业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高标准规划,做到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严格执行。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和谐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环保“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