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行:荆州竹简找回失传兵书

2018-03-27 10:02   特约记者 覃华林

荆州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竹木简数量丰富,其文字记载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农耕、医药、教育等等,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变化最丰富、最动荡而逐步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史诗般的历史故事和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现存的文献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并不十分的准确和完整,而出土文物的文字,却可以做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1983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江陵砖瓦厂内247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就是如此,当时共出土竹简1236枚,基本上都为古书著作,其中有55枚为军事著作,全书共9篇,原文2093个字,书名为【盖庐】,内容为当时的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的对话,对话的形式为一问一答,其问答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的管理,对人民的治理以及带兵作战的兵法等等。

经过专家学者对本书的研究,认为此书为失传的伍子胥的军事著作兵书,即【伍子胥兵法】,伍子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也是我们的楚国人,“伍子胥过昭关”“鞭打楚平王”等这些历史故事都是脍炙人口为我们所熟悉,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帮助吴王治理朝政,修建了苏州城,苏州城的“胥门”这个名字还一直沿用至今,通过这批竹简的发现和对此书的研究,发现伍子胥不仅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下面我抄录几段他们之间的对话,并作简单的注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有关资料,文中的盖庐即吴王阖闾,申胥即伍子胥。

盖庐问申胥曰:“凡有天下,何毁何举,何上何下?治民之道,何慎何守?使民之方,何短何长?循天之则,何去何服?行地之德,何范何极?用兵之极何服?”申胥曰:“凡有天下,无道则毁,有道则举;行义则上,废义则下。治民之道,食为大葆,刑罚为末,德正政为首。使民之方,安之则昌,危之则亡,利之则富,害之有殃。循天之时,逆之有祸,顺之有福。行地之德,得时则岁年熟,百姓饱食;失时则危其国家,倾其社稷。”

盖庐曰:“凡击敌人,何前何后,何取何予?”申胥曰:“凡击敌人,必以其始至,马牛未食,卒毋行次,前垒未固,后人未舍,徒卒饥恐,我则疾[口虖](呼),从而击之,可尽其处。敌人待我以戒,吾待之以怠;彼欲击我,我其不能;彼则数出,有躁气,我有静志,起而击之,可使毋兹。敌人陈以实,吾禺以希;彼有乐志,我示以悲;彼有胜意,我善待、我伏待之;敌人易我,我乃疾击之……”

仅从这两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伍子胥治国理念与带兵之道“治民之道,食为大葆,刑罚为末,德正政为首”,德政为首,官员清廉、发展经济,让人民丰衣足食,方能永葆国家政权稳定,这是首选,而严厉的刑罚则为末选;“凡击敌人,必以其始至,马牛未食,卒毋行次,前垒未固,后人未舍,徒卒饥恐,我则疾[口虖](呼),从而击之,可尽其处。”打击敌人必须在它刚刚到达立足未稳之时,此时,敌方马牛还未来得及进食,部队行进混乱、前头的防御壁垒还未建好,后方的营寨还未建立,步兵经过长途跋涉饥饿疲劳,此时我方可高声疾呼杀向敌阵,可以完全的打败它们。

由于篇幅有限我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在博物馆参观时,如果能够祥细的了解那些出土的竹木简和上面的文字内容是非常有益有趣的事情,【盖庐】是已经失传了的著作,这批竹简的出土弥补了这个缺憾与空白,这部2000多年前的著作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荆楚文化的底蕴与源头。


下载云上荆州app,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下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803/f6db1400a87d5e4ea04aea42ae0d863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