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约有两亿人的饮用水砷含量超标。”
据《科技日报》报道,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环境砷国际学术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环境与慢性疾病研究中心教授孙贵范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
据他介绍,东南亚地区、拉丁美洲国家的砷污染很严重,此外,英美等发达国家也都曾发生过饮用水污染导致的砷中毒事件。
砷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早已还给中学化学老师了?
没关系,小新来为大家做一个通俗易懂的介绍。
砷,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名第33,元素符号为As。
砷在地壳中的含量不大,但是它在自然界中到处都有,无论是在人和动物以及植物的有机体中,还是在煤、海水中,都含有它。砷在地壳中有时以游离状态存在,不过主要是以硫化物矿的形式存在,如雌黄、雄黄等。
看到雌黄和雄黄,是不是已经有一点熟悉了?
不过,它最为人熟知的,却是其氧化物——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砒霜。
砷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将砷定为一种“已知的人类致癌物”,人体长期暴露于砷环境,可引起皮肤癌、肺癌、膀胱癌和肝癌等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地下水砷含量的推荐值是每升水含砷0.01毫克,长期饮用的地下水若超过这个值,就会造成危害。
资料图 冷昊阳 摄
那么,水中的砷是否可以消除呢?
据科学家介绍,净水除砷方法有多种,包含混凝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过滤法和吸附法等。
其中吸附法是应用最广泛、研究最多的一种饮用水除砷技术,该法是利用物理、化学、离子交换等机制,将水中溶解性的砷吸附,从而达到去除砷的目的。
不过,消除水中的砷污染在技术上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砷会随氧化还原条件不同而变换形态,导致常规过滤技术不能有效去除砷。其次,除砷技术和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处理后的砷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此外,如果新技术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太复杂,或成本太高,就很难推广应用。
看到上述的介绍,小伙伴们是不是担心自己每天饮用的水是否安全了?
资料图:检测汉江水质。 赵方 摄
不用担心,砷中毒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制定了诸多计划,旨在消除砷中毒。
例如,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持基本消除砷中毒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去年9月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中就提到,截至2015年底,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全部完成改炉改灶,查明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全部完成改水。
2015年4月对外公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中也明确,全国已大幅降低了地方性氟、砷中毒的危害。
想必不少网友都在想,我吃的东西里是不是也有砷?
据小新了解,诸如螃蟹、紫菜、海带、冬虫夏草等食品都是“含砷大户”。
“螃蟹与维C同吃会中毒”的消息,可能大家都曾听说过。这种流传的消息还“有板有眼”,称螃蟹是甲壳类生物,它所含的物质,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会变成砒霜。
那么,这种说法科学吗?
据原食药监总局网站去年发布的消息,中毒的可能性在现有生态环境及日常饮食的条件下不太可能发生,食用量远远不能达到中毒条件。
不过要想转变为砒霜,必须是两者一起大量的服用。曾有营养专家做过类似的实验。晚餐吃一只大螃蟹后服用300毫克维生素C,连吃三天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同样,海带、紫菜、冬虫夏草等食物也同样“频频上榜”。但我们经常或长期吃紫菜、海带等,为什么没有出现风险提示呢?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食物中主要摄入的砷是有机砷,目前研究表明,有机砷可以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对人体没有害处,有害的是无机砷。
而以上这些食物中总砷含量高,但其中有毒性作用的无机砷含量却很低,因此这些食物都是安全的。
开心吗?要不要晚上来一只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