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点、景区陆续开放,旅游市场迎来一波回温。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行业寒冬还未完全过去。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今年已有2557家登记名称中带有“旅行社”的企业注销。
面对困境,各地旅行社展开了“花式”自救。这些自救方式能否帮助旅行社恢复经营?旅行社又该如何为未来长期发展做出谋划?
玩跨界:探索旅游新零售模式
“在疫情期间,没有收入,业务归零,是面临的最大困难。”中青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境外疫情状况堪忧,多国、多个航空公司出台阶段性限入政策和停航政策,导致业务停摆时间持续拉长,对业务的影响也逐步扩大。”
在线下业务停滞后,如何维持生存的问题,让许多旅行社犯了难。导游变身主播直播“带货”,旅行社负责人开始在朋友圈卖水果,员工通过“共享模式”成为外卖小哥……在积极谋求自救的趋势下,许多旅行社将视线投向了线上平台,探索经营新模式。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游集团董事长张明表示,公司将探索“旅游+生活”的旅游新零售模式,把旅行社作为流量入口,把旅行社由人流圈变成生活圈。
“旅游是低频消费,日常生活消费却是高频的,旅行社掌握目的地优质商品和土特产等,可以由导游采购,由旅行社品牌背书,在线上及门店销售,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这样可以增强客户黏性,拓宽营收渠道。”张明说。
在福建泉州,泉州建发国际旅行社搭建起网络销售的“全域旅游生活购物平台”,提供了订酒店,销售景区门票、旅游伴手礼等服务。浙江华顶国际旅行社销售平台上的天台竹笋、三门小海鲜、仙居椪柑等台州各地的“土货”,安徽中青旅“线上商城”中的黄山臭鳜鱼、安徽特色糕点等安徽名特优农产品,也都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销售当地特产为旅行社带来的效益远不止眼前的微薄进账,许多旅行社还看中了特产对当地旅游的宣传作用。特产是一张推介当地旅游资源的名片,也成为打开未来旅游市场发展潜力的钥匙。
今年4月,吉林珲春滨海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小程序上销售辣白菜、冷面、明太鱼等延边美食。该公司总经理苗金玲表示:“延边美食是珲春旅游的一大特色,我们希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向国内外游客宣传推介珲春旅游资源,为疫情过后的旅游业兴旺做准备。”
定制化:根据需求推出旅游服务
“五一”假期,省内近郊游、城市周边游、乡村生态游、短线自驾游成为假期旅游热点。游客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旅游需求旺盛,让许多旅行社看到了“生机”。
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旅行社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本地人游本地”等旅游产品。在本地游中,游客深度体验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感知了家乡的新变化。
面对散客多、团客少的形势,湖南华天国旅在长沙、张家界、凤凰等湖南省内城市,采购了一些特色民宿和景区的打包套餐,压低利润为客户提供自由行服务,获得了较好的销量。
在逐步上线本地旅行团产品之外,许多旅行社还在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深挖特色旅游产品进行“自救”。中青旅遨游以“一老一小”作为国内游的核心用户,有针对性地研发了多主题国内游产品。乡村游、康养游、周末亲子游、红色旅游和扶贫旅游等主题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有增值属性的旅游服务。
自驾游由于其私密性、安全性优势,成为旅行社旅游产品中最先回暖的业务之一。山东追风行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在“五一”期间推出了30多条自驾游线路,安徽中青旅也推出了“自驾六安体验采茶制茶”等以自驾游为主的省内游产品,助力旅行社当下经营的逐渐复苏。
练内功: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很多游客的出行意愿降低或拖后,当下游客旅行消费需求乏力。”中青旅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由于出行需求恢复还需等待一些时日,除了当下的“自救”,旅行社必须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前景做出规划。旅游抵用券、预售产品、练好“内功”……各地旅行社采取一系列举措,为未来旅游业务的恢复和发展“铺路架桥”。
产品预售也成为各地旅行社自救的有力方案。广东东莞市青年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一次性采购了一千套惠州温泉别墅,进行线上预售;浙江商务国际旅行社则推出了一些热门景区和游乐园套票的预售。由于预售产品有效期长,价格实惠,吸引了不少市民下单。
修炼“内功”,提升业务能力,许多旅行社一直在为未来全面复苏蓄力。在疫情期间,中国旅游集团积极联络培训机构,搜集网络资源,整编在线精品课程,启用了线上直播、培训学习平台开展培训。